每一个对父母感情淡漠的孩子,都经历过这3种“绝望”

当下,中国家庭生活生态中有一种现象已经存在已久:冷漠型父母与敌意型子女。

任何一个父母都不会承认他们不爱子女,但确实有些大学生深刻体验着父母无爱的冷漠、疏远和漠不关心,他们与父母的联系只有一条,即生活学习费用的供给。

这些父母只记得他们的基本"义务",认为"供"孩子读大学即德高望重了,因而忽视子女的精神需求和感情的需要,无视子女的独立性。当子女遇到困难、挫折时,无法获得父母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体验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而得到的只是父母的训斥、埋怨、甚至讽刺和挖苦。

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本该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与父母的关系,应该是绝大多数人最最亲密的关系。

但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他们并没有那么爱自己的父母,他们不愿意跟父母分享生活,不愿意和他们聊天,不会和他们说心里话,和父母既不亲密也不依赖,甚至连肢体接触,都会感到不适。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冷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条提问下面,有433条跟帖回答。

高赞回答里有这样一段话:

“在该培养感情的年纪,你们却对我们动辄打骂,还对我们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到了我们长大成人能自力更生的年纪却又跟我们说父母也是平常人,也会有做错事的时候”

这段话引起无限感慨与共鸣......冷漠型父母与敌意型子女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心理性冷淡”。

它的特征是孩子和父母关系冷淡、疏远,有开心的事务不想和父母分享,在外面受了天大的委屈,宁愿自己扛或者和朋友倾诉也不会和父母说。

其实这并不是报喜不报忧,也不是他们太懂事,而是心理性的缺失。

孩子在潜意识里就知道跟父母说了也没有用,既得不到理解,父母还可能会挖苦你,觉得你没有用。

会出现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回应与帮助。也经常被冷落。于是就逐渐对父母失落,不想抱有期待,也就不再寻求理解和安慰。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样的人,在成长时期,往往都经历过这三种“绝望”的经历与成长。

1

第一种绝望:父母不再“安全”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想与父母建立有亲密的情感,可能与早期在亲密的关系中受挫有关。

这里所说的亲密关系通常指母婴关系。

每一个婴儿在来到这个世界时,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动。所以一个孩子如果在婴儿期就没有体会到母亲的无条件的关注和爱,则会损害孩子的自恋,其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会大打折扣。

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安全感是十分重要的。

相比于成人与庞大的世界,孩子是弱小且无力的弱势方,因此,他们更需要父母和家人给予安全感。

但如果这个时候,最亲近的父母,都无法提供安全感,那么这个人,就会一辈子封闭自己,以寻求不受到伤害。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是不成熟的人,正在探索认识世界,接触并学习接纳并不熟悉的事物,这个时候,孩子会有不安、担心、害怕的心理。

这种状况下,父母只重视强调孩子聪明、技能,忽视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被支持和鼓励的心理需求,忽视还不成熟的孩子的内心比较脆弱敏感。

遇到问题,因没有达到大人的期望预想,而进行指责和情绪化否定、贬低、讥讽,从而造成子女产生信任危机、子女对父母的不信任感扩散到不敢相信任何人,也怀疑别人对他的信任,陷入交际困境,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自然的关系,而对他人产生敌意。

这样的孩子容易自我否定、缺乏自信、自尊,产生“习得性无助”,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在任何情境下面都表现出彷徨、犹豫、退却。

以至于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一个不被爱的人,是没有爱的能力的,自然也无法去爱别人。

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分享成长中的故事:小时候他在学校受到欺负,和同学打架。回来父母却不分青红皂白的把他打了一顿,从那一刻起,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自己是靠得住的。

当孩子发现,父母不能给自己支持,给自己安慰时,就会封闭了内心。

1

第二种绝望:父母爱的不是“自己”

什么叫爱的不是自己?

有一位女生曾经这么形容自己的和父母的关系:从小到大,我只有在取得好的成绩,进入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的时候,才会被父母夸奖。我觉得他们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成绩”。

不可否认,有些人的确是这样。但绝大多数父母,还是爱的是孩子本身的。只不过他们错误的展现了这份爱,把爱与其他的物质或精神条件挂钩了。

一旦孩子认为你爱的只是他的成就,而不是他本身,你就永远失去了和他的亲近。孩子与父母的淡漠感也就随之产生。

如果在一个情感淡漠的环境中成长,那么长大之后,这个人也会显得人情冷漠。

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来初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孩子是在一个很少有温馨或者很少能够体会到爱的环境中长大,可能成人之后也不太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那么自然也没有办法让孩子学会如何去爱。

很多人,一生只是在追求“无条件的“偏爱”。

1

第三种绝望:父母不把我当“人”看

很多时候,父母把子女看作是自己的“附属物”,从来不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应有的空间和爱。

一直以来,我们都宣传是“父母恩情”、“辛辛苦苦把你养大”这样的观念,丝毫不提其实很多人是因为有了小孩,才能体会到爱、依恋,当然还有那种权力感。

很多父母本身也不懂爱与依恋,在小孩身上做得最多的就是实施自己无法在成人社会里实施的“权力感”。很多父母也并没有这个意识到自己没有给予子女真正的爱与尊重。

自然,他们也不会收获来自于子女的爱与尊重。

其实任何一段好的关系,都应该建立在平等上,也只能建立在平等上。

平等条件下的依恋,才会是长久的依恋,否则就会变成控制和反抗。

曾经看到过有一位网友这样写道:

父母从不把孩子视为平等可自由沟通的对象,自古长者为尊,父母或者长辈总是擅长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后辈进行打压和控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一般不会在意他们的真实感受,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顽固的思想,不断轮回,而恰恰是这种传统的观念需要打破重建,这就得需要我们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条主义,从根源上思考和解决问题。

诚然,中国家庭问题的矛盾和困境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来源于这种长久以来的权力观念,它是中华文化基因深处的逻辑与思维方式,要打破其实是非常艰困而异常艰难的。

世界上很少有完美的父母,他们会这样对待你,很大可能是受上一代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们能做的是觉察自己,疗愈自己,接纳自己,给予下一代完整的爱,去打破这种原生家庭的轮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