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第一要事是上好每一节课,课堂的质量理应是教师一生追求的方向。近来,有幸拜读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阅读第一模块便触发了我很多的感悟和联想,以下将从我的课堂现状反思、未来课堂愿景和愿景实现路径,来分享第一模块的阅读心得。
一、课堂现状反思
入职第四个年头的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常常上完课后声音就沙哑不堪,我一直苦闷是否需要专门学习如何发声来保护自己的声带。看了王博士写的“少才是多”,才恍然大悟。对啊!最好的方法其实不是要掌握科学发声以保证多说也无碍,而是应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在的声音沙哑也是最直接的教学警告——我讲得太多了!
“一言堂”“满堂灌”是很多教师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一个看似合理的原因:教学内容太多,讲授式最高效。反观我自己的课堂,学生开小差、打瞌睡,课堂成了老师的输出和优生的输入,教学参与度低,高阶思维和能力也无法培养,教学效果低。
其实课时内容多,时间不够这个问题,王博士在“无才能有”就提到“大多数老师总是觉得课堂时间不够,天天在赶课,殊不知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非常遗憾,我竟然又成功地对号入座了。甚至期末的时候需要“抢自习课”来上课,还会觉得自己很无私奉献。我的时间都浪费在哪里了呢?回想一下,主要有这些时刻:
1.导入或转承时间过长,容易发散,不够言简意赅;
2.教学重点不清,导致学生花时间讨论的主题并非其需掌握的核心问题。
3.没有根据学情安排教学时间,准备的教学环节舍不得丢弃。
二、未来课堂愿景
心中有蓝图,脚下才有要走的路。我要追求的好课是什么样的,我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这是阅读第一模块后反复在琢磨的事情。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碰撞的“活的课堂”,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能更精准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合作,乐于交流,学生积极输入,乐于输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有知识的收获,还有包括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21世纪技能的提升。
三、愿景实现路径
那么,应该如何实施上述这种“学生为中心”的高效快乐的生本课堂?我想我可以做以下改变。
(一)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陈蕾老师介绍《换一种上课方式》的案例细节,让我深受触动。现如今“课堂革命”已经成为很多一线老师的共识,但是有多少课堂的学生只停留在活跃的小组活动中,而鲜有思维上的真正提升。本课陈老师首先解读本课的特点,结合学情的分析,确定可以选取深入的小组活动环节,让生生间的思维得到碰撞,在课堂上生成璀璨的火花。可见陈老师对教学设计的缜密态度和课堂把控的教学智慧。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才有可能让学生真的“动起来”。
(二)开拓课堂鲜活教材
《创造课堂上的好教材》中,以课堂实例为载体,传达了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预设”,努力让学生生成教学资源,这一观点进一步回应王博士提到的“无才能有”的教学心法。对于一线老师来说,这一做法并非易事。在看到文章以前,我想得更多地是如何呈现更贴近学生的素材以引起其共鸣,如何提供更多的素材以不断激发其思考,甚少想到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从学生那寻找素材,更从未想过创造课堂上好教材的人可以是受教育者本身!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当我对教学内容预设得过多时,确实更容易走向讲授式的课堂模式,也会因此更关注内容是否能讲完,关注学生的时间比较少,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也不那么理想。我想,以后的教学应该争取把预设的对象从“知识呈现”改为“学习活动”来!
(三)技术让互动更有效
在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中,技术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是课堂改革的催化剂。文中提到,通过技术手段,让学生们的思维可视化了,彼此能看到同伴间的差异后,进行质疑探讨反思,达到思维的碰撞交流,更有利于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超越。很明显的一个例子,过去没有技术的支持,做题没有办法知道得分率,没有办法知道各学生的答题情况,现在借助技术手段,让课堂上更多的学生的思考和转变“被看见”,课堂的角色自然而然就转变了,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原因。
开卷有益,期待《教学时代的学与教》第二模块带给我更多的教育思考,感谢王博士、陈蕾老师等孜孜以求的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