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和书法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太极拳的内涵是太极,书法艺术是文字,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形意一体的全身性的体育运动,而书法则是以笔墨纸砚为工具,运用中国特有的毛笔蘸墨书写汉字及进行与之相关的创作和表述自己情意的一门独特的艺术。虽然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某些方面却又惊人的相似之处。
太极拳讲究内气潜转,筋肉不动,它把注意力放在内气的潜转,而不强调肌肉的明显伸缩上,内气潜转,主要指呼吸和意念对内脏气机的影响。运动在体内的真气会因拳架结构的需要而缓缓的运行不息,如果有了疾病疼痛则不需要强行的呼吸、用力和精神集中控制。如此锻炼就是帮助体内真气自然的流转下沉并养生和治愈一些病症,而这恰是内家拳“养炼合一”特点的具体体现。如肢体方面躯干的圆形动作及相互间的自然弧形运动等,都使躯干形成一种自然的弹簧力,这种弹簧力就是一种内劲。
书法则讲究气韵生动,力透纸背,它把注意力放在笔力上,通过用笔和气韵的结合来表达书法的生命力。在书写过程中,笔锋不但是工具,而且是一种内在的气的体现。古人云:“用笔须浑身力到毫端。”古人论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认为这样才是力到之笔。在书写中,笔力主要来自腕力、臂力和全身重心的支持。腕力就是手指执笔的腕部发力,臂力就是肩关节发力而传于腕、肘的力。全身之力通过腰背的转换来支持手臂的发力,使身体各部位的力量集中于一点——笔端。只有这样才能使笔锋产生变化万千、不可遏制的力。毛笔和人体的生理构造是相同的,都是有躯干和肢体的。当全身着力而运动的这一毛笔在纸上移动时才能写出点画雄强有力、神态生动的字来。
太极拳和书法都强调虚实分明和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要求虚实分清及转换有度,“随虚而补”。这种身体的阴阳互换、虚实互换的动作本身也是养气的最好方法。如果不能使全身保持在一定的虚实比例状态之中那么在搏击和书写时很容易出现动作的中断或者用力不当导致动作僵滞或者疲软的现象发生。而且长期的太极拳锻炼有利于人体的阴阳平衡,起到健身的作用。同样对于书家来说长时期的思维冥想及反复练习的结果会养成用意而不用拙力的习惯。书法在创作中不需要外力的强制干预就能自然形成字形笔画或笔势以达形意一体。太极拳与书法中的“意”指的都是“意识”的作用。“意到笔随”恰是毛笔书法之妙处。
太极拳和书法都强调整体性。整体性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太极图用来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整体、相互关联恰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书法艺术也最能体现这一规律,王羲之有“散布五岳”之说,“散布五岳”也就是张三丰的太极拳势里的缠丝劲儿。“松松紧紧”“柔柔软硬”“空空洞洞”“意到笔随”这些都是最好的形容,书家要做到像练拳一样“松肩垂肘”“意到笔到”“不思而得”,心身达到这种境界后则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太极拳和书法都强调圆润饱满、流畅自然。“筋肉不动”是太极拳的原则之一,“筋肉不动而神动为内家拳论要诀”。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达到内在的圆润饱满和外在的流畅自然。“筋肉不动”是指肢体不要做多余的动作以减少能量的损耗;“神动”则是指意识神态上的运动不止。对书家来说应强调臂部、胸部的展开转蓄,此时字形的展开如同腰部的展开一样可以看作是一个环形结构部分,“螺旋状”地运行,“波浪式”地推进的过程就是运动的不断变换方向的柔性流淌的过程,“阴柔化”使筋肉自然而然的做到松弛到位的同时有柔和且能撑住气息做到均匀运行来自然体现篆隶的书风以达到通过基本技法和法度去直抒胸臆的作用;“形圆”就是把起笔落笔及字形形成中有意识的进行“圆形运动”或弧线运动;用“铺毫”的方法来行笔;做到轻重缓急得当等这些都可以达到笔画线条饱满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