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在直播间提出的一个观点:不要太在意孩子。
他指出:过度在意只会伤害到孩子。
因为你大事小事都要干预,避免他犯错的同时,你也避免了他的成长。
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攥得太紧,孩子的压迫感也会特别重。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过度关注,加法做得越多,孩子的问题也就越多。
1.
在教育学上,有一种“割草机式父母”,说的就是这种过于在意、过度干预孩子的父母。
他们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却不知,他们替孩子扫平一切障碍的同时,也挤掉了孩子的生长空间。
育儿专家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曾指出:
不少父母以爱之名为孩子做事,事实上只是让孩子更依恋自己,仅此而已。
一个尽心尽力为孩子操持一切的父母,看似为孩子付出了100分的精力。可也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成长,生生剪掉了孩子一飞冲天的翅膀。
爱孩子、为孩子付出是父母的天性使然。
但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练不出千军万马。
对孩子过分在意和用力,虽护了孩子一时,却也让孩子越来越软弱,永远无法长大成人。
2.
父母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孩子身上,不仅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也会变得不堪重负。
有句话说:
过度的付出,本质是一种越界行为。
管得太多,是束缚;管得太严,是侵犯。
父母越使劲,试图把孩子牢牢拽在手里,终究会引爆孩子内心的压抑。
迫使孩子恶狠狠地反击,最后母子成仇,两败俱伤。
其实,父母望子成龙本没有错,错就错在过了度。
过度的在意,伴随而来的,往往是高期待、高要求、高压力。
重负之下,孩子要么叛逆逃离,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而无论哪一种,都是对彼此的伤害。
3.
上海犹太母亲沙拉曾在她的教子书《特别狠心特别爱》中,一再指出:
中国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不懂得怎么爱孩子,而是给孩子的爱太多。
不懂爱的父母,不断在做加法,结果大人疲惫不堪,孩子痛苦不堪。
而智慧的父母,则擅长给孩子的人生做减法。
1. 减帮助,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作家安娜·昆德兰曾说:
“父母最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对孩子放手”。
成长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真为孩子着想,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向后退一步,孩子才能在磨炼中练就一双坚硬的翅膀,奔赴未来。
2. 减干涉,多给孩子摸索的空间。
美国明尼苏打大学儿童发展学院长达30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重要的并非是灌输了多少知识,给了多少指导。
而在于帮他们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品质,如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等。
而这些品质的形成,恰恰需要父母放权,少说、少管、少要求、少担忧。
所以,与其要求孩子按着你的规划成长,不如放权让他按着自己的想法成长。
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才是孩子主动进步的源泉,也是孩子跌倒了能爬起来的动力。
3. 减管教,多注重自己的提升。
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曾说:
“与其每天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秒钟,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正如有句话说的:
教育无他,唯榜样而已。
父母与其过分关注孩子、做无用功,不如把心思和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不断学习和提升。
当你往高处飞,孩子自会紧随其后。
4.
最后,用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一句话来提醒我们每个人:
“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
不是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才叫用心,也不是把时间都投入到教育上,才叫负责。
少一点保护,孩子才能多一点磨炼。
少一点干预,孩子才能多一点探索。
少一点说教,多一点榜样,孩子前进才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