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下属力5讲
超预期供应:好下属行胜于言
作者:宁向东
我们今天的课就讨论一个话题,怎样做,就算有了“下属力”?有人可能觉得忠心是好下属的标准;有人会觉得玩命干,是好下属的标准。我们先把这个答案放下,让我从清华的“行胜于言”,这个精神层面的东西讲起。
1.行胜于言
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于90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个演讲。梁先生的演讲原文,我记不清了,大意是说:清华人,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国民的楷模。梁先生送给学生们一句话,就是《易传》的前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清华校训的来源。
不过,我不觉得这个校训就是清华精神所在。清华有个大礼堂,草坪最南端有一个日晷。上面写着另外的一句话:行胜于言。这四个字,我倒觉得是清华人能够取得成就的秘诀。我最早进入清华,学的是工程。工程学科的基本功之一,是画图。我就在这日晷旁边的清华学堂画了一年的图纸。
工程制图的课程内容,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王介民教授训了我们半个小时,严格要求我们削铅笔的故事,我记忆犹新。80年代,没有自动铅笔,也没有不同硬度和不同直径的笔芯。图纸上线条的粗细,全靠一只削笔刀。人都是懒惰的,我们也不例外,有时懒得削铅笔,将就着把一张图画完,图上线条的粗细是含糊的。图上的线条不清晰,到了工人的手里,生产出来的零件就不合规格。王教授个性温和,但有一天发“飙”了,狠狠地训了我们一场。下课出来,我盯着半晌日晷上的字,第一次想“行胜于言”的意思。
行,就是做事情;言,就是说话。行胜于言,就是事情做得好,远胜于说得好,远胜于吹牛吹得天花乱坠。1991年,我去上海。我的一位同学给我看了清华同学在上海的通讯录,我记得从朱镕基、华建敏这些后来的国家领导人一路下来,几千名校友,都是上海各行各业的骨干精英。我很仔细地研究了一些人的成长路径,都是从基层踏踏实实地工作,一路升到重要岗位。记得那是我第二次领悟到“行胜于言”的力量。
清华,长期以来不是综合性大学,而是一所工科院校。所以,清华人更容易理解“行胜于言”意味着什么。
我刚入学的时候,倪以信老师作为高景德校长的第一批博士毕业生,也作为清华大学文革后第一个毕业的女博士,刚刚留校任教。她和我们座谈,讲的一个故事,就是她当年在工厂里劳动,一条所有工程师都搞不定的生产线,她5分钟就让它重新启动。后来,大家看她一个女大学生,可以和男生一样爬电线杆,于是对清华佩服得不行。这也是行胜于言的例子。
2.超预期供应
今天的课,是下属力的第二讲。如果上一讲,说的是找一个好领导,让“天生我材”更早有用的话。这一讲,我则要强调,有了机会,但你究竟有没有把握,还是要靠自己努力,要少说多做,做的要比说的好,而且要尽可能好得再多一点。所以,我对于 “ 行胜于言 ” 的理解,就是要 “ 超过预期 ” ,而 “ 超过预期 ” ,即是胜任的最佳标准。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下属,不管你晋升到何种位置,你都是你上级领导的下属。而你如果想成为一个令上司满意的下属,达到所谓“胜任”的目标,核心是要记住一个观念:“超过预期”。胜任,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内容,是领导内心中对某一件事情和结果的判断。了解到这个判断的大致水平,努力达到,甚至实现超过基准的表现,就是胜任,就是“下属力”要追求的境界。
你来想象一下自己接受某种服务的过程,以及伴随这个过程的感受,就能领会这种预期管理的基本逻辑。比如你去某一家餐馆吃饭,你根据某一个网站的推荐,在心目中会对餐食和服务有一个基本的预期。餐馆满足了你的预期,顶多算是合格,这时,你不会有额外的感受。但如果某一个菜品,味道远远超过你的预期,如果他们的装修更加独特,服务更加贴心,是你以前没有感受过的,如果餐馆再额外给你一个果盘,果品配得又非常用心,这就会形成超过你预期的用餐感受,形成超过预期的供应,这时,你的感觉会不会更好呢?
这就是下属“行胜于言”的道理。一件事,事先如果夸下了海口,事后做不到,就会给人“言过其实”的感觉。相反,如果了解了领导者的预期,事先在心里作出一个判断,看看凭借自己的力量是不是可以做到,然后抱着一种“试试看、努力做得更好”的心态,就很容易超过预期,给人胜任的感觉。
好多年前,有人写了一本书,名字叫“Managing Up”,中国人把它翻译成 “向上管理”、“管理上级”,甚至有人借题发挥,号称可以教人如何管理你的老板。这都是一种臆想,会对下属在观念上形成误导。
我觉得,一个下属可以做得到的,无非是下面两条。
(1)了解上级的预期,并且对他的预期施加一点影响,请注意,这里用了“一点影响”这几个字,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你的领导比你傻;
(2)就是想办法从上级那里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其实,《Managing Up》这本书的原始意思,就是讲如何可以从上司那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但是,你也要知道,有一个概念叫“影响成本”,现在已经非常流行。这个概念讲的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老板们也大都知道,公司内部的很多成本都是下属对自己施加影响的结果,所以,他们也通过更加科学的业绩考核方法来减少公司内部的影响成本。所以,与其花时间取那个所谓 “ 影响成本 ” 的巧,还不如增强自己的下属力,争取超过预期完成工作。
3.增强自己的下属力
那么,你该如何想办法增强自己的下属力,让工作成果常常能够超过预期呢?这可以从追求工作的 “ 独特性 ” 、职位的 “ 不可替代性 ” 、工作成果的 “ 标志性 ” 这三个方面来考虑,然后分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标志性之间,是有逻辑递进关系的,是一环扣一环的。
第一,你要花时间去了解工作的核心内容,注意学习,并创造一些独特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那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方法。一个人掌握某一个岗位的工作诀窍越多(英文叫做Know-How),往往意味着他更容易在工作过程中事半功倍、创造出预想之外的工作结果。他会有更多的机会让领导产生出乎意料的感觉,这时,他的下属力就会被认为比较强。然后,这种独特性就会引发出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工作独特性越强,就意味着他越难以被其他人替代。
我举一个例子。尽管我们强调应该让员工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生活时间,应该区分一个人的生活角色和工作角色,但有些人还是必须要24小时开机的,因为他的工作是别人没有办法替代的。所以,你可以试试关机24个小时看一看。当然,我这是举一个例子,你别真关机,别耽误事。但是,如果你关机24个小时,再一开机,公司简直活不下去了,这时,你应该高兴,因为你的工作具有超强的独特性,你是无可替代的,你一定经常是超过预期的。
这就是第二条,不可替代性。有很多人工作的独特性,是建立在自己的特质和禀赋上的,这个就很厉害。昨天,我们说了要选行业、选领导,其中,选行业、选职业,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资源禀赋。很多人的工作内容,是别人无法简单学习的;他的工作水平,也不是同级别的人可以随便达到的。这就意味着,你现在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你的特质,独特的能力,独特的资源禀赋基础上。
如果你的工作诀窍没有他人可以掌握,你的实力就是超群的。接下来,你需要考虑的,就是要不要把你的创新方法整理出来,供别人来学习。如果是这样,你就为组织带来了贡献,甚至开始具备向领导岗位进发的基础。不过这时,从你的职业生涯角度来考虑,你要考虑在这个组织中为自己留下里程碑式的标记。比如因为你,公司有了发展新客户的方法,公司开始在一些细分市场上深耕,等等。这都是结果上的标志。有了这种标志,就可以向整个职业市场发出硬邦邦的下属力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