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流行病”,常围在身边的是——流行感冒。
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就是2003的「非典」,和最近几年时时冒出来的禽流感了。
而流行病学呢,并不是某种传染病,而是现代医学中,经常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学。
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他有四个点的基本内涵:
①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流行感冒,凡是有发热的单独列出来再检查。
②它不仅研究各种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和事件。
就是说它不仅仅去研究这个病是什么样子的,他还要研究这个病所引发的一系列人群健康状态的状况,和会引发什么样的事件进行评估和预测。
③它的重点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整个流行病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们健康生活的影响,都要把控,研究和分析。)
④最重要的是,它的落脚点是为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最有代表性的单位就是疾控中心。
流行病学的任务:
流行病学的任务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揭示现象。
就是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其他疾病伤害与健康)的现象。
调查与公示流行病的现状。
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影响或决定因素。
就是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原因或者影响因素。
第三阶段:提供措施。
合理的利用前两个阶段的结果,找出预防或干预的策略与措施。
依照次序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的任务,才算完整的流行病学工作。结合健康管理的实际应用,流行病学第一、二和第三阶段的任务对应的就是“健康信息收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指导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面去做。
一,观察性研究。
横断面研究
比例死亡比研究
生态学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随访研究)
前三项为描述性研究(先描述),后两项为分析性研究(根据描述再分析)。
二,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三,理论性研究
理论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常用的指标有五种。
(一)率和比
一个是比例,就是同一事物局部与总部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的单位相同,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就像我们平时理解的百分比。
比例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动态的。静态的我们就比较好理解,一定比例出来以后,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更改。动态的比例就需要考虑在当时的单位时间内有效,其他时间会不停的在变化。
率是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倍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率数之比,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受累(或者症状)人群数量,被观察到的受累人群总体数量,以及规定的时间。
(二)发病指标
包括发病率和患病率。
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计算发病率会涉及到一个新的概念叫暴露人口数。
发病率的分子为新发病例数,心病率是指观察期间发生某病的患者,有时一个人在观察期间内可能多次发生同种疾病,可分别计算为几个新病例。
而分母中所规定的暴露人口,也称危险人口,是指在观察期内,观察地区的人群中,有可能发生所要观察疾病的人,才能作为分母。对于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如研究传染病的发病率是已获得免疫者,不应该包括在分母之中。
所以发病率的计算公式是:
(一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或者100000/10万。
发病率的用途是什么呢?
它是一个重要和常用指标,对于传染病以及死亡率极低或不致死的疾病,尤为重要。
反映患该病的风险,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很重要的一个依据和实践验证数据。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发病率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报告制度不健全,漏报,诊断水平不高等,在比较不同地区人群的发病率是应考虑年龄,性别构成不同。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
是指在特定时间点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旧病例的人数,总共所占的比例。
跟发病率的不同是,发病率在意的是新发的案例数,而患病率是要求新发的和旧发的总数。
患病率的计算公式是:
(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例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与之前定义相同)。
影响患病率的因素有很多,但患病率主要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P),发病率(I)和病程(D)三者之间存在下述关系: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即P=I×D.
所以,可以根据患病率和发病率计算出平均病程。
患病率对于病程短的疾病价值不大,而对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状况,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区人群疾病的分布以及某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
可以依据患病率来合理的计划,卫生设施,人力物力及卫生资源的需要,研究疾病流行因素,监测慢性病的控制效果。
(三)死亡指标
包括死亡率,病死率和生存率。
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其分子是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
我们平时有听到说死于慢性病的人群有多少比例,就是这么计算出来的。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也称为粗死亡率,因为是一种未经调整的死亡率。
按照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
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与死亡率不同,病死率并非真正的率,只是一个比值。
如果某病的死亡专利与发病专利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病死率也可以,有死亡专率与发病专率推算而得出。
病死率=(该病死亡率/该病发病率)×100%
病死率通常用于变成短的急性病,如各种急性传染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及肿瘤等,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
病死率,受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能否被早期诊断诊断水平及病原体的毒力有关。
因此,用病死率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应注意不同医院入院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医院的医疗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患某种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患者),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的比例。
生存率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病程长病情较重,致死性强的疾病的远期疗效。
用这个项指标时,要确定随访开始日期和截止日期。
(四)相对危险度。
相对危险度(RR)或率比,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RR可以反映出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需要注意的是RR无单位,比值范围在0到∞之间。RR=1时,表明暴露与疾病无联系。RR<1,表明存在负联系(提示暴露是保护因子)。RR>1,表明两者存在正联系(提示暴露是危险因子)。比值越大联系越强。
比值比,又称为优势比、交叉乘积比。
致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就是一个是实际,一个是参考值的比值。可以理解为一个是实际值,一个是“标准”值。
(五)归因危险度(人群公共卫生意义)
归因危险度(或者叫率差),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他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是指,暴露人群中有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表示全人群中由暴露引起的发病,在全部发病中的比例。
其公共卫生学意义是:完全控制该暴露因素后,人群中某病发病(或死亡率)的可能下降程度。
今天的东西都比较的枯燥和专业,而且比较的烧脑,所以不是健康管理师这个专业的,可以粗略过去,不用仔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