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抄 || 人一旦开悟,便能战胜万般险阻

用史学家黄宗羲的话说:王阳明给后来人开了一条“作圣之路”。

他用自己的一生阐明了一个真理:人一旦开悟,便能战胜万般险阻。

读懂他的《传习录》,学习阳明心法,你也能变得很厉害。

1.

不能开悟,是人痛苦的根源

一个人的痛苦,本质上都源于未开悟。

在《传习录》中,晚年的王阳明念及这些往事,虽感慨万千,却没有丝毫愤懑。

因为他明白:“真正的圣贤,从不纠结于得失,他们会心无旁骛地精进自己,从而乐以忘忧。”

而世人痛苦的根源,也恰恰在于,无法从奢望和贪婪中觉醒。

诸多诱惑和困苦面前,生活犹如万丈迷津,你我好似一叶孤舟,无助地随波逐流。

然而,聪明如王阳明者,尚且走过弯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不必过于沮丧。

在暗夜中踉跄前行,本就是生存常态,因无法开悟而痛苦,也是人之常情。

我们要做的,不是慌乱地对抗,而是向内探求,觉醒心智,用内在的智慧照亮茫茫前路。

2.

人一旦醒悟,便没有走不出的绝境

忽然地,王阳明茅塞顿开,一股股灵感在头脑里来回冲撞: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求问大道,就是求问本心;

学为君子,学的就是一颗良知的心;

心中贯通,万物皆备于我矣……

顷刻间,王阳明觉醒证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顿悟之后,不论再遇险阻,亦或是被朝廷重用,王阳明都坚持心在事上磨,事在心中练。

王阳明不止一次对弟子们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各人心中有仲尼。

只要重视本心的存养,摆脱物欲的遮蔽,人就能开悟,就可做圣贤。

一旦参悟了万事万物的规律,摸透了世道人心,人就能顺着规律做事,寻着章法为人。

一旦提升了内在修为,养成坚韧的品性,外界再大的磨难,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

开悟前,芝麻大的小事,都会成为压垮人的山,而觉醒后,再难攀岩的险峰也如履平地。

这就是为什么人一旦开悟,所有的苦难,都不值一提。

3.

开悟之道不假外求,就在你的心中

《传习录》的“传习”二字,源于《论语》的“传不习乎”。

在心学弟子看来,如此智慧箴言,需代代相传。

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弟子们将心学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心即理。

此心,并非血肉之心,而是人的本心,蕴藏着大道至理。

第一个例子,关于人。

也就是说,你自己最清楚怎么做是对的,根本不需要向别人请教。

第二个例子,关于物。

社科院的张志强教授说,阳明学是一门生命科学,教人从自身出发去打破命运的限制。

明白了心即理,就明白了我们自己便具有足够的智慧去迎接挑战,战胜困厄。

第二点,知行合一。

知与行,本就是一体,把自己放在具体的事中,让自己成为方法,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传习录》中,有个生动的比喻——你想知道苦瓜什么味,只有亲自尝尝才行。

同样的,想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多去社会上历练才行;想掌握某些技能,到具体岗位上实习才行;想看透人情世事,多经历才行……

说到底,世间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所谓致良知,就是人要主动地去剔除邪念,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

如此,才能抵达真正的心即理的状态。

良知就是天赋的灵根,如果被私欲牵累,自然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所以,致良知的“致”,就是给心灵除草的过程。需要每日三省吾身,保持精进。

当把自己修得心如明镜,世间万物的本相便可尽收眼底。

梁启超在《晨报副刊》谈及王阳明时说:

“破除痛苦的唯一法门,就是依着阳明心学之法去做。”

人生在世,早一天开悟,便能早一天脱离庸俗与痛苦。

4.

你可以从万卷书中求知,在万里路上悟道,激发心性的力量,去做一切你想做的事。

浙大哲学系教授董平说:

“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是帮人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心身秩序,并以此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实现人格的独立、健全、完整、统一。”

而一个人开悟的过程,就是去建立这套知行并重的思想体系。

正所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人生关隘重重,一味向外求索,便是本末倒置。

唯有向内求,才能在风雨飘摇的生活中,做自己的定盘针。

点个小赞,跟随王阳明一起修心,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再也没法击垮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