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史学家黄宗羲的话说:王阳明给后来人开了一条“作圣之路”。
他用自己的一生阐明了一个真理:人一旦开悟,便能战胜万般险阻。
读懂他的《传习录》,学习阳明心法,你也能变得很厉害。
1.
不能开悟,是人痛苦的根源
一个人的痛苦,本质上都源于未开悟。
在《传习录》中,晚年的王阳明念及这些往事,虽感慨万千,却没有丝毫愤懑。
因为他明白:“真正的圣贤,从不纠结于得失,他们会心无旁骛地精进自己,从而乐以忘忧。”
而世人痛苦的根源,也恰恰在于,无法从奢望和贪婪中觉醒。
诸多诱惑和困苦面前,生活犹如万丈迷津,你我好似一叶孤舟,无助地随波逐流。
然而,聪明如王阳明者,尚且走过弯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不必过于沮丧。
在暗夜中踉跄前行,本就是生存常态,因无法开悟而痛苦,也是人之常情。
我们要做的,不是慌乱地对抗,而是向内探求,觉醒心智,用内在的智慧照亮茫茫前路。
2.
人一旦醒悟,便没有走不出的绝境
忽然地,王阳明茅塞顿开,一股股灵感在头脑里来回冲撞: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求问大道,就是求问本心;
学为君子,学的就是一颗良知的心;
心中贯通,万物皆备于我矣……
顷刻间,王阳明觉醒证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顿悟之后,不论再遇险阻,亦或是被朝廷重用,王阳明都坚持心在事上磨,事在心中练。
王阳明不止一次对弟子们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各人心中有仲尼。
只要重视本心的存养,摆脱物欲的遮蔽,人就能开悟,就可做圣贤。
一旦参悟了万事万物的规律,摸透了世道人心,人就能顺着规律做事,寻着章法为人。
一旦提升了内在修为,养成坚韧的品性,外界再大的磨难,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
开悟前,芝麻大的小事,都会成为压垮人的山,而觉醒后,再难攀岩的险峰也如履平地。
这就是为什么人一旦开悟,所有的苦难,都不值一提。
3.
开悟之道不假外求,就在你的心中
《传习录》的“传习”二字,源于《论语》的“传不习乎”。
在心学弟子看来,如此智慧箴言,需代代相传。
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弟子们将心学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心即理。
此心,并非血肉之心,而是人的本心,蕴藏着大道至理。
第一个例子,关于人。
也就是说,你自己最清楚怎么做是对的,根本不需要向别人请教。
第二个例子,关于物。
社科院的张志强教授说,阳明学是一门生命科学,教人从自身出发去打破命运的限制。
明白了心即理,就明白了我们自己便具有足够的智慧去迎接挑战,战胜困厄。
第二点,知行合一。
知与行,本就是一体,把自己放在具体的事中,让自己成为方法,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传习录》中,有个生动的比喻——你想知道苦瓜什么味,只有亲自尝尝才行。
同样的,想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多去社会上历练才行;想掌握某些技能,到具体岗位上实习才行;想看透人情世事,多经历才行……
说到底,世间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所谓致良知,就是人要主动地去剔除邪念,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
如此,才能抵达真正的心即理的状态。
良知就是天赋的灵根,如果被私欲牵累,自然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所以,致良知的“致”,就是给心灵除草的过程。需要每日三省吾身,保持精进。
当把自己修得心如明镜,世间万物的本相便可尽收眼底。
梁启超在《晨报副刊》谈及王阳明时说:
“破除痛苦的唯一法门,就是依着阳明心学之法去做。”
人生在世,早一天开悟,便能早一天脱离庸俗与痛苦。
4.
你可以从万卷书中求知,在万里路上悟道,激发心性的力量,去做一切你想做的事。
浙大哲学系教授董平说:
“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是帮人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心身秩序,并以此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实现人格的独立、健全、完整、统一。”
而一个人开悟的过程,就是去建立这套知行并重的思想体系。
正所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人生关隘重重,一味向外求索,便是本末倒置。
唯有向内求,才能在风雨飘摇的生活中,做自己的定盘针。
点个小赞,跟随王阳明一起修心,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再也没法击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