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不喜欢读近代史,因为这段历史不忍细看。读完谭木生的《太后西奔》后劲有点上头,毕竟在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中对庚子拳乱和八国联军侵华这段过程半页纸高度概括就完事了,甚至都没想过自己会将自己读的这段过程简单复述了出来。
加之,对新工作的疲惫,没有了那种劲头,所以下班时间手机丢一旁,相较以往有太多的时间沉浸在书籍当中。
读王衍振的这本《大清权臣李鸿章》,起初是不在这一批阅读计划中的,全是因为市图书馆的借阅总额不能超过150元,一本标价98元的大部头《晚清史》,实在是没法将热门书籍《天朝的崩溃》带出馆。
传记,并不一定能够从中汲取到经验和教训,不到两百页的作品,很难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来,很多人和事也只能是一概而过。
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在以前我是完全不想了解的,因为这三人还在我初高中的时候,几乎是清一色的骂名。
长大后,将自己代入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去考虑,自己有什么理由去骂呢?
困难一件接一件,但是他们也好歹能够缝缝补补帮着清王朝强行续命,这很是要能力,要功力的。
就像王衍振对李鸿章查吴棠案的评价一样:“所以清流,没事的时候要多清有多清,事情以来,噌,他先没了。”
照现在有一个词能高度概括当时弹劾李鸿章的那群清流——键盘侠。
而总览李鸿章一生经历过的岗位,会发现,这个人确实优秀,优秀到即便“拥兵自重”,当局老太后也不断为其增加头衔。
28岁起步便授七品翰林院编修,搁现在也差不多是一个享受正处级待遇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级研究员。更厉害的是51岁便登顶,而且是首位突破大清“祖宗惯例”,成为了只有满人才能担当的文华殿大学士。
这种速度,放在现在,除了近两年福建省某些地级市定向选调出现的个别95后年轻副县长起步速度追赶上了,90%以上的公务员,最多就止步在了科级干部,也就相当于以前的九品芝麻官吧。
而且,大量的基层公务员,可能穷极一生也就只能以解决四级主任科员作为退休目标。以个人原单位所在情况,前段时间欢送退休干部的时候,在单位工作了一辈子,临退休才从四级主任科员提到了三级主任科员,仍然处于乡镇副职序列。
所以,还是得结合当时之实际去看待一个人的行为,评论一个人的对错。
而且,体制内的事情,对与错并不是绝对的,黑与白之间也还存在灰色地带,即凡事不要太绝对。
写到最后,反过来看书名,对于“权臣”这个用法,还是稍微觉得有点意思。毕竟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还算不上一个权臣,只能说是名臣,是大清帝国的缝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