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 2021年2月26日 6:20-6:50(30分钟)
输出笔记时间:60分钟
来源:纸质书《孩子:挑战》第四章孩子的错误目标(P83-P94)、第五章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P97-P106)
作者:【美】鲁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
【我见】
第四章、孩子的错误目标
1、孩子的不当行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错误的目标。
2、寻求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是孩子不当行为的四个错误目标。
3、孩子天生尽其所能寻找归属感。
4、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如果每次我们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妥协或让步时,就是增强了孩子的这个错误观念。
5、对于寻求权力之争的孩子,想要征服争夺权力的孩子,是个很大的错误,也会徒劳无功。
6、权力之争持续下去,容易发展成习惯。这会让孩子借此发展更多玩弄权力的技巧,同时也让孩子更加觉得,除非自己有更大的权力,否则自己毫无价值。
7、内心沮丧的孩子可能会开始认为只有报复才是体现自己有意义和有价值感的唯一途径。他需要被人真正理解和接纳,帮助他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
8、彻底气馁的孩子会产生自暴自弃。
9、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能告诉孩子,我们怀疑他们有这样的错误目标,这样的言行不但不会对任何人有帮助,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10、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上面四个错误目标在年纪较小的孩子身上比较明显。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将不再适用于这四个错误目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父母也要牢记在心:我们只能努力激励孩子发送他们的行为,有时尽管我们做得很对,也未必会成功。通常,是孩子自己决定要做什么。我们必须牢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
11、详尽地洞察孩子的行为变化非常有必要。
第五章 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
1、惩罚和奖赏适用于独裁社会体系。
2、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
3、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4、惩罚只能帮孩子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
5、一个好的引导者应该鼓舞他的跟随者,激励他们做出符合情况需要的行为。父母也一样,孩子需要我们的引导。
6、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一样,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这两种行为都缺乏尊重。因为在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中,人们做完一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需要被完成。这时的满足感来自和谐的互助与合作。
7、在奖赏的方式下,孩子会认为不做事情是应该的,只有能得到好处时才做。这样就无法培养出孩子的责任感。
8、孩子应该分担家务,他们也应该有零用钱。但家务活儿和零用钱之间不应该有任何关联。孩子做家务,是因为他们需要对家庭做出贡献;而他们得到零用钱,是因为他们应该共享家庭利益。
9、奖赏和惩罚带来的结果:这件事没有给我任何奖赏,那我不违抗他们;如果他们因此惩罚我,我就以牙还牙,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
10、记住,满足感是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的。
【我思】
今天看了第四、第五章,对于里面的内容,差不多与《正面管教》的一样,但还是有所收获。
首先就是,我们当父母也是人,既然是人,也会有不完美的时候。当我们学习新的育儿知识的时候,有时发现自己因为暴怒而惩罚或打骂了孩子,特别是如果家里人还给压力,如说”还说你学什么育儿知识,不也是一样打骂孩子“。就会让自己很自责,很挫败。
昨天我在陪弟弟吃饭的时候,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弟弟已经3岁多了,我在的时候,都是让他自己动手吃饭。记得德雷克斯也曾说过:我们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孩子已经会自己吃饭了,为什么还要喂呢。我们要让孩子不断地体验自己吃饭,不断地挑战自己吃饭,找到信心。但婆婆和先生却认为,孩子还小,以后长大了就会了,所以他们一般都是喂给弟弟吃。按我以前,就会与他们争辩。但我只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
而昨天我们是晚上7点上桌子吃饭,弟弟坐上去啃了几个鸡翅后,就一口饭都没有吃。一开始我还能好声好气地与他说,但当看到时间快8点的时候,我就开始急了,骂、关灯,做出了失去理智的行为。
当我冷静下来时,知道自己错了,我和弟弟道歉,弟弟嘟着嘴,显眼还在生气。我还是继续自己的控制,问弟弟,我是将菜煮热了给你吃,还是你自己吃,弟弟不作声。
虽然弟弟最后在我的哄骗之下只吃了菜,但还是一场失败的育儿过程。为此我挺自责的。
今天看到书中讲到,我们需要对自己诚实,承认惩罚及打骂的行为实际是为了缓和或掩饰自己的挫败感。是的,弟弟不肯吃饭的时候,我的挫败感很强。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说这是”为了孩子好“。
我们是人,是不完美的人。当我们自己犯错时,最好的方式不是纠结过去,而是一笑了之,然后继续向前,继续学习知识,更好地充实自己,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而不必事后内疚不已。
没有人可以每次都成功,我们需要花时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