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刚刚出生,母亲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也是他除了自身之外最先感兴趣的人。母亲是孩子通往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一个孩子如果无法与母亲或者其他监护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很难在这个世界存活下来。也是在这样的依存关系中,个体的合作能力开始萌芽。
每一种可能来自遗传的特点和倾向,都会在日后受到母亲持续不断的纠正或者强化,教育,母亲的育儿技巧会影响到孩子各方面潜能的发展。我们这里提到的育儿技巧指的是母亲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教导孩子与自己合作的能力。
只有那些真正关爱自己的孩子,一心想要赢得孩子喜爱,并努力为孩子创造幸福的母亲,才能领悟到育儿技巧的关键所在,并将这种技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在很多事情上,一位合格的母亲必须注意技巧,包括把孩子放在床上的方式,与孩子说话的声音以及其他各种行为。无论是照顾孩子,还是让孩子独处都需要很高的技巧。母亲必须考虑到整个环境的情况,空气,室温,营养,睡眠,生理习惯以及卫生清洁等等。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机会。对于这些机会的把握则会决定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好坏,决定孩子是喜欢还是讨厌母亲,是愿意还是拒绝配合母亲。
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所有的育儿技巧都是长期训练和兴趣驱使的结果。
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开始为自己未来的母亲角色做准备。我们从一个女孩对弟弟妹妹的态度,对婴儿的兴趣以及对母亲所做事情的关注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准备。
所以,我们向来主张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来教育不同性别的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社会上存在男女分工的差异。要想让一个女孩成为合格的母亲,我们就要让她从小耳濡目染为母之道,让她喜欢被乐意接受母亲的角色,让她觉得母亲的工作是有趣的。这样在以后真正扮演母亲的角色时,她才不会感到失望。
遗憾的是,我们并不重视对母亲身份的培养,如果整个社会都重男轻女,女孩自然不会喜欢母亲这一角色,毕竟谁都不想低人一等,屈尊人下。如果一个女孩怀有这样的想法,到她结婚生子的时候,就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拒。她不愿意,也不准备要孩子,对孩子没有丝毫期待,也并不觉得做母亲是什么有趣的事情。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延续都取决于女性对于做母亲的态度。
然而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我们几乎都能发现女性的价值被低估的情况。有些男孩甚至把做家务看作仆人的事情,帮忙做家务,似乎就对他们男性尊严的践踏。而事实上,我们应该把做家务看作女性的重要贡献,而不是她们身份卑微的表现。如果女性将做家务视为一种艺术性的行为,并对其产生兴趣,认为自己能够通过这种行为丰富和改善他人的生活。她就会觉得做家务同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工作一样,是一种必要且有价值的活动。而另一方面看如果人人都把家务当做男人不做的下贱工作,那么女人必定会抗拒反感这一工作,并且下定决心去证明一个事实。虽然这个事实再明显不过了~男女是平等的。她们不应该被轻视,她们应该享有同男人一样的机会,以及发展自我的能力,实现自我的价值。
一个人的能力确实可以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发展,但只有在正确的社会情感的引导下,个体的潜力才会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如果我们低估了女性的价值,幸福的婚姻也就无从谈起了。如果一位女性认为养育孩子是低贱的事情,那么他不会全身心的去关心照顾孩子,更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那些对自己性别角色不满意的女性是无法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母子关系的,她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她们的目标与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们把孩子和家庭看作一种累赘和束缚,只想做一些可以超越别人证明自己实力的事情。
个体人格的发展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原因,但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来设定奋斗目标,并在这些经历中找到自己人格发展的原因。比如我们不能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饥寒交迫,他长大了以后就会成为罪犯。我们必须先分析他从自己的贫苦经历中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后才能推测他是否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母爱的力量,很多研究都指出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动物界,比如老鼠和猴子这种母性的驱动力甚至要比性或者饥饿的驱动力强大的多。如果只能在性,食物和孩子之中选择一样,他们一定会选择自己的孩子。驱使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动力并不是性,而是合作。母亲总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完整的,才会觉得自己成为人生的主宰。每一位母亲多少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想法~我造就了我的孩子。我们可以这么说,她觉得自己如同上帝一般,在一无所有中创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对母性的追求几乎可以代表着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也是人类试图神话自我的表现。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非常深厚的社会情感,个体对母性的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个体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优越目标来造福他人贡献社会的。
但是有些母亲可能会过分强调孩子是她的一部分,并以此要求孩子去继续完成她尚未完成的个人愿望,她会千方百计的让孩子依赖自己,服从自己,以便能够永远的控制他们。
如果一位母亲不能理智地延伸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不肯放手让孩子去跟他人相处合作,其结果将是非常可悲的。
在成功建立起同子女的亲密关系之后,母亲的第2个任务就是引导孩子把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
同样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还要继续引导孩子去关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让他学会关心家里的其他孩子,关心他的朋友亲戚,因此母亲肩负着双重责任。
首先她要给予孩子第1次信赖别人的经历,然后她必须准备好将这种信任和友善扩展开,让它延伸到整个社会。
如果了解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会明白,只有那些希望占据母亲全部注意力,并且完全不同其他人交往的孩子才可能产生恋母情结。这并不是对性的欲望,而是一种企图支配母亲,希望完全控制她,奴役她的欲望,只有那些被母亲溺爱并且无意同其他人有任何交往的孩子才会有这种欲望。在少数比较极端的例子中,一些男孩才会只跟自己的母亲保持亲密的关系,并把母亲看作自己恋爱和结婚对象,但这只能说明在他们心中除了母亲再没有任何人对他们言听计从,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同他们相处。
恋母情结是错误教养方式的产物,它完全是人为造成的,与遗传无关,也与性欲无关。
很多问题儿童都是这种被母亲惯坏的孩子,他们拼命想赢得母亲的关注,又拼命回避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孩子最常利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恐惧。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并不是要找出恐惧的原因,而是要找出恐惧的目的。所有被溺爱的孩子都会害怕某种东西,他们利用自己的恐惧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并把这种恐惧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风格中。他们利用恐惧牢牢守住母亲,所以胆小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坏的孩子而且他们还想要继续被溺爱下去。
利用焦虑情绪也是孩子们惯用的手段。
其次,对于习惯被溺爱的孩子来说,生病简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因为生病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原本正常的孩子在生完病后就有些问题儿童的倾向了,家长们总以为这可能是之前病情所导致的,但事实却是这样的:在康复之后他发现家人对自己不像原来那么照顾有佳了,所以为了再次赢得大家的关注,他就故意变成了问题儿童,到处惹麻烦。有时候当一个孩子注意到其他孩子因为生病而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时,他也希望自己生病,他甚至会故意去亲生病的孩子,希望自己被传染。
但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与此完全相反的情况,一个原本让父母头疼不已的问题,儿童在大病一场之后竟成了独立自主的好孩子。我们知道生理缺陷对孩子来说确实是额外的负担,但我们同时也知道这些生理缺陷并不是导致人格缺陷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问题儿童这种人格改变与他们身体疾病的康复并没有什么关系。
帮助孤儿的最好方法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能够代替母亲和父亲角色的抚养人,并且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假如我们不得不把孩子从父母身边带领我们应该做的是帮他找到能够履行父母职责的监护人,而不是母子分离,把孩子送到收容所或者孤儿院。
很多失去母亲的孩子都会转而依靠自己的父亲,但继母的出现却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父亲也被抢走了,所以他们才会痛恨并攻击继母。而此时如果继母觉得自己必须反击,那他与继子之间的矛盾就变得不可调和。他越是反击孩子就越抵抗,成人与孩子的斗争一般以失败告终,无论输赢,孩子都不会选择与大人和解并乖乖合作。在这种争斗中示弱反而更而有效。我们无法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任何强硬的方式都无法改变孩子的心理。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争斗不是解决关爱和合作问题的,这个世界会减少很多无谓的压力和无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