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自律力》笔记分享三:
曾经,我有一个现在看起来特别幼稚的口头禅,那就是:“我也不想啊!”“我也没办法啊!”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在面对一些问题和困境时,会下意识地蹦出来的话:
而当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一个认 知习惯之后,这些口头禅也随之消失了,这个认知习惯就是:积极主动。
一、积极主动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所谓内心的积极主动,就是要让自己时刻意识到一点:面对世间的任何事情,我们都是可以自主做出选择的。
尽管我们所处环境、所经历事件、所遇挫折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无法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是:自己在面对这些事情时,表达的态度、观点以及应对方式,这才是我们拥有主动权的地方,可以做出自己选择的地方。
发现一个现象:那些对生命失去了希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的人,更容易在绝望中死去,而那些相信自己可以活着出去、相信未来会变更好的人,则更大概率地挺了过来。
这就叫绝处逢生
人类最后的自由,是在已给定的环境下选择态度的自由。
环境可能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有改变自己的态度。
即使身处囹圄,即便身心备受折磨,一个人依然有主动选择的自由,只不过有的人选择了自怨自艾,有的人选择了坚韧不拔,而正是面对同一种困境时出现的差异化选择,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或者说差距。
真正的自由属于那些积极主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因为害怕、恐惧而去逃避的人。
退而求其次的自由,或许是更大的牢笼!
积极主动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甚至和最终的选择和结果都没有关系,唯独相关的是,你不去 逃避,主动面对,并且基于自身的现状做出了自己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
积极主动的人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主动选择的结果。
二、如何理解“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二是主动。
1. 如何理解“责任”?
“response”+“ability”,也就是回应的能力。
所谓责任,就是我们面对事物时做出回应的能力。有的人回应能力强,责任感也强,有的人回应能力弱,则总是偏向于逃避责任。
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一 书中,一行禅师提到:对于修行者来说,行走坐卧都要保持全然的觉知,能够 保持正念,就能让人的状态平静下来,专注起来,就能从繁杂与焦虑中,找到新的出口。
于是,我也试着开始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心态,试着找到自己的正念。正念给我带来了三个心态上的巨大变化。第一个变化:要让自己认知到一点,无论工作、学习、生活,这些时间全都是我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占用的。
你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要别人对你的人生负责。
第二个变化:你花费的时间都是有价值的。
第三个变化:可以对时间做出更加优化的配置。与其憋在心里抱怨,不如积极主动寻找方法。看起来时间不够用,但仔细去记录和分析一天的时间,我发现存在很多“时间黑洞”,看起来很忙碌,但其实有很多时间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
调整心态之后,也开始付诸行动:
第一,重新思考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尤其是工作时的效率。
第二,重新规划自己的时间安排
第三,把我的时间进行分类利用
即使经常加班,也不是没日没夜,也有周末时间,也有正常下班的时候,那么我就把这些时间做一个新的规划,全身心投入。
逃避责任,就是在逃避自由!
2. 如何理解“积极”?
关注圈和影响圈这两个概念很好地解释了积极这件事。
第一,什么是关注圈?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需要关注的事情,比如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朋友,还有你的爱好,这些事情都可以看作是你的关注圈。而那些你不感兴趣的,或者不愿意接触的东西,则是关注圈以外的东西,是和你没有交集的。第二,什么是影响圈?在我们的关注圈里,可以分成两类事务:一类是你可以掌控、可以改变的东西;另一类则是你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产生变化的东西。影响圈,就是指那些你可以掌控的东西,你对于这些事情是拥有影响力的,是可以去改变它们的。
有一部英国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讲的是一对亲兄弟,拥有同样的家庭,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最终却过着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哥哥积极主动,为人勤奋善良,生活富足幸福,而弟弟消极被动,想法怪异,生活窘迫无助。而这种人生的差距归根到底和家庭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唯有自己的选择。
所谓积极,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关注圈,然后将着眼点放在影响圈,即那些自己可以改变的东西。
3. 如何理解“主动”?
条件反射定律就是说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在接收到特定条件刺激之后,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也是所有生物最自然的一种反应模式,我们称其为“被动反应模式”。
接收刺激——→做出反应(被动反应模式)
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我们与动物最根本的一个区别是:我们在受到刺激和做出反应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步骤,那就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接收刺激——→主动选择——→做出反应而(主动反应模式)
主动选择就是我们所说的反应能力。
三、积极主动与自律的关系
回到我们自己,关于自律的困惑,经常会有这样的状态或者抱怨:“我工作太忙了,没时间运动。”“我加班太多了,那么饿,怎么节食呢?”“我晚上要带孩子,根本没时间复习功课!”……
这些关于无法自律的抱怨,几乎针对的全部是外部环境,都只是你的关注圈中无法由自己掌控的东西。 而我们要实现自律,就应该把眼光集中在那些我们可以改变的地方,集中在我们的影响圈当中,从而做出自己的主动回应,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抱怨环境。
1. 承担责任,才能实现自律得自由
要承担起责任,首先就要律己。因为责任通常意味着麻烦、失败,甚至是痛苦,一想到这些负面的东西我们就会天然地选择逃避。而如果你选择逃避,麻烦就会越积越多,反而让自己的痛苦也越来越多。
不要做一个 “虚假型自律”的人。
有不少人看起来很自律,比如早睡早起,比如每天跑步,但这只是浅层次的自律,你如果去观察他的生活,可能会发现,他明明还有好多工作要处理,但却视而不见,逃避责任,反而把跑步当成了自己的核心要务。 自律地去跑步只不过是他逃避责任的幌子而已。这就是虚假型自律。
2. 聚焦你的影响圈,你的自律由你自己掌控
有一种误区叫作环境决定论,似乎所有的结果都是外部环境引起的,而跟自身没有关系,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就是一直沉浸在那些自己无法改变和掌控的关注圈里,反而对自己可以改变的影响圈,却总是不愿意去触碰。
—— 最常见的几种环境决定论
① 基因决定论
我爸妈智商不行,我肯定也很笨;
②阶层固化论。
这种环境决定论,最诛心的观点就是:“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改变,也追不上含着金钥匙的人。
3. 不放弃主动选择的权利,才能真正开启你的自律
“如果你一直在纠结一件事,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解决它!”
我们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往后退,但是当你变得主动起来,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问问自己“我还能做些什么”,这种正向的主动态度,会让我们真正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直面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只有直面我们懒惰的一面,勇于承担起责任,积极主动地扩展自己的影响圈,扩大自己的能力边界,真正开启我们的自律。
分享人: 文爱
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