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只能恰当地认识我们所能创造的东西。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重构自然,就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然。但我们也必定会受制于这种理解力所受的限制。
浅析:
笔者最欣赏哈里斯博士的一点是,永远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即是在对一些终极问题的阐述上会尊重西方文化的既有框架,但在他的内在,却依然保持着对其他文化视角的开放性。甚至以超越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认知”本身,从而获得一些非常深刻的洞见。
比如这里说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只能恰当地认识我们所能创造的东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类所有的“认知”其实都是人类自己的“创造”!
所有的创造,都来源于认知,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创造。其实,认知本身就是创造,创造本身就是认知。认知是创造的理念化过程,创造是认知的具象化过程。所有的理念都离不开具象,所有的具象都离不开理念。这就是认知的秘密!这就是创造的秘密!
哈里斯博士接着说: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重构自然,就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然。但我们也必定会受制于这种理解力所受的限制。
认知和创造,一方面在突破“有限”,向着“无限”迈进;但另一方面,认知和创造,也在构建新的“有限”,阻碍着人类继续向“无限”迈进。
这就像,一个人走出了封闭的小山村,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相对于他原来的旧世界,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但假如他从此深深地迷恋于大都市的生活,而不知道继续前进的话,那么,大都市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牢笼。如今,正有着无量无数的生命,沉迷在大都市的繁华梦境中,乐不思蜀。一入红尘深似海,醉生梦死不知归。
为什么不知归?因为这个“繁华之海”无边无际。人生也有涯,而此“繁华之海”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已!
何谓繁华?无尽的丰富,无尽的多彩,无尽的千变万化,无尽新奇百出,永远没有尽头,永远没有边际。
这繁华之海,其实是欲望之海。花样翻新的千姿百态,都只是一张张画皮,画皮下涌动的是欲望的洪流。
一个个未经世事的单纯少年,一旦落入这欲望之海,就再也难以逃离,甚至根本没有任何一丝逃离之心。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于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成了风流之鬼,在无尽的欲望海里、繁华梦中,随业风流转,轮回无尽,无有出期。
在雪漠老师的《无死的金刚心》中,将这种生命状态称之为“魔桶”。
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生命是否也在“魔桶”之中?还是在“魔桶”之外?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是否正在编织着新的“魔桶”?
依东方佛道文化的视角,整个天地宇宙都是一个大大的“魔桶”,只要你还坚持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那么你必定就在“自我”的“魔桶”里。
甚至可以说,“魔桶”无处不在。我们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只要把它们当了真,就掉进了“魔桶”。
所有的认知和创造,既是在打开和创造新的世界,同时也是在打开和创造新的“魔桶”。包括所有的认知、理念、概念本身。
除非你永远保持超越的视角。除非你的视角永远独立于你所认知和创造的一切。
除非你永远记住,一切皆是视角,而视角是无限的。
你可以去经历,可以去体验,可以认真地表演某一个你喜欢的角色。
但不要陷入,不要沉迷,不要迷恋,不要执著,不要当真。
认真是你的态度,不当真是你的智慧。永远认真而不当真。
是“魔桶”还是“道场”,只在毫厘之间。认真而不当真,即是道场。当真的那一刻,道场刹那间就变成了魔桶。
当然,你可以把它再变回来,只要你认真而不再当真就好。但假如你不当真,也不再认真,注意,那依然是魔桶,而非道场。
顺便说一句,包括所谓的“魔桶”和“道场”,同样也要认真而不要当真哦!
47、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受制于一种视角,该视角与我们在时空中的位置、与我们的感官构成密不可分。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只能认识现象。但这种反思不可避免会暗示,有可能超越这些现象并且更好地把握实在。
浅析: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一切事物的真相皆是“无法确定”的,换句话说,没有所谓的“真相”。
所以对于某个问题,当你想要一个确定不变的答案时,你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妄想。
从视角学的角度来看,这正好说明了,一切皆是视角,视角不同,视界-世界就不同。没有唯一不变的真相。
甚至可以说,没有真相就是真相。
你不要轻易地对别人这么说,但你可以说,真相因人而异,在不同人的眼中,看到的是不同的真相。
为什么会这样呢?
哈里斯博士说,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受制于一种视角,该视角与我们在时空中的位置、与我们的感官构成密不可分。
虽然笔者提出,视角是超越的,但能不能实现超越,则取决于能不能看见自己正受制于某种视角。如果我们受制于某种视角而不自知,那么这时“视角是超越的”就没有实际的意义。相反,一如哈里斯博士所一直强调的,视角有局限性,有主观性,有扭曲性。
这种局限性、主观性、扭曲性,与“我们在时空中的位置、与我们的感官构成密不可分”。比如我们出生的国家、民族、家庭,从小所受的教育,读过的书,遇到的人,经历过的事,等等,都影响着我们的视角。甚至包括我们天生的感官性能,如果不幸天生致盲或者聋哑,那么我们感受到的世界就完全变了样子。
我们首先只能认识现象。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离不开现象。现象,就是呈现在我们感官中的“象”。当“象”隐而不显的时候,我们就无从认知。当“象”显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感官就捕捉到了它。那么,我们捕捉到的“象”,是“真实”的吗?
如果你学过大脑神经学,就会对人类的认识过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眼睛采集到的光信号、耳朵采集到的声信号,以及其他感官采集到的各种信号,在向大脑传输的时候,都会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生物电信号的传递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大脑神经系统接收到了这些生物电信号,于是产生了某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其中发生的物理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非常多。我们最终产生了某种感觉,比如看到了鲜活的图像,听见了鲜活的声音,可是,我们无法断定它们“原原本本”的样子,我们只能感觉到经过了诸多复杂信号传递和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后的“某种样子”。
甚至可以说,这些“象”皆是大脑神经生物电信号的“幻化”,就像电影放映机快速地切换胶片,以光线投射出来的鲜活的幻影——电影。
最关键的是,没有人能够例外。而且,我们根本无法确定,一个人看到的“样子”是否就是另一个人看到的“样子”。
这就是“视角”的“主观性”,每个人都无法使用另一个人的感官去体验另一个人看到的世界。
这还只是“感官性能”的差异。而人与人之间,智力、观察力、思想、观念、眼光、智慧境界等方面更是差异巨大。
这些都还体现在“视角”上。视角不同,看到的视界-世界就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但如果不能突破局限,那么也会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这种反思不可避免会暗示,有可能超越这些现象并且更好地把握实在。
好在人类还有反思的能力,可以通过对视角的反思超越原有的视角,从而“更好地把握实在”——不断地接近实相。
当一个人最终看清,人类所有的一切认知活动,都是“心-视角-视界-世界”的运动变化时,就会了悟到,要追寻最终的不变的真相是徒劳的。
真相有没有?有,但它是变化的。变化的真相还是真相吗?这取决于你看待的角度。
你既可以说,变化的真相就不是真相,也可以说,变化本身就是真相。
可是,什么是变化?是谁在变化?真的有一个“东西”在变化吗?
当你深入地追寻下去,你会发现,你失去了目标。
是啊,什么在变化呢?世界?视界?视角?心?仿佛都是,也仿佛都不是。
不论你从哪一个角度进入,只要你进入地够深,最后就会发现,“目标”消失了。
不仅如此,连寻找目标的你,也消失了。
你能找到你在何处吗?你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谁吗?
如果你能找到,你能确定,你找到的,你确定的,一定不是最终的答案。
只要你能够找到答案,那么就一定可以继续深入,直到最终,答案消失。
目标消失了,你也消失了。剩下的那个没有名字,也没有任何“象”。
开始你会恐惧,但最终你会接受,你会安心。
心,也会消失。或者说,消融。
没有了你,没有了心,没有了视角,没有了视界-世界。
同时,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所有的一切都是视角,所有的一切都是视界-世界。
所以如果你问我,真相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因为,问问题的你,和回答问题的我,都只是一个小小的视角。
而视角是没有本体的。不仅视角没有本体,视界、世界也没有本体。心也没有本体。
虽然没有本体,却可以鲜活地映现着当下的一切。
谁在映现?不知道。映现着谁?不知道。为谁而映现?不知道。为什么能映现?还是不知道。
那你知道什么?知道这些问题自己都无法确定答案,所以不知道。
那你是谁呢?
哈哈,这个就更不知道了。
PS:想起了一件事,每次问孩子某事如何时,听到的最多的回答就是:不知道。每次听他这么说,气就不打一处来。现在想想,还是他的回答最符合真相。再说,连孔圣人都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直以来以为自己是他的老师,原来他却是我的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