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对视角现象的反思会一次次地产生现象与实在的区分,前者是主观的和视角性的,后者则不那么依赖于视角扭曲,在这种意义上要更为客观。于此同时,这种反思导向了实在与可见世界的分离。物体本身本质上是看不见的:实在本身并不向我们呈现。只有在科学重构中才能把握实在本身。
浅析:
从哈里斯博士的论述来看,所谓的“现象”和“实在”也是相对的。在当前的视角下,看到的是“现象”,当反思当前的视角时,反思就成了相对于“现象”的“实在”。当对反思再次反思时,第一次反思就成了“现象”,第二次反思就成了相对于第一次反思“现象”的“实在”。如是以此类推。
于此同时,这种反思导向了实在与可见世界的分离。
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视角的主观性、扭曲性被一步步剥离,“实在”的“客观性”则一步步显现。
由于反思的过程更主要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所以随着反思的深入,将会一步步地与感官感知的“可见世界”分离,而进入“理性的世界”。
物体本身本质上是看不见的:实在本身并不向我们呈现。
在上一节的浅析中谈到过人类感官认知各种现象的过程,从其中复杂变换的过程的确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本身的“样子”是不可见的——实在本身并不向我们呈现。
如果引入参照系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就更清晰了。一块人类认知里的“石头”,对于蚂蚁、细菌、光、宇宙射线、构成石头的原子、电子等不同对象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石头”,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在”。比如对于硅原子里的电子而言,“石头”则相当于一个非常空旷的“宇宙”。
不同的视角,所看见的视界-世界差异之巨大,实在无法形容。
实在,无法形容。这的确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只有在科学重构中才能把握实在本身。
在上一篇中提到,认知就是创造,创造就是认知。这同样也适用于科学。所谓“科学重构”其实就是“科学认知与科学创造”。
不知道哈里斯博士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所说的“只有在科学重构中才能把握实在本身”,这里的“实在”,其实是科学认知视角下的“实在”,是“科学创造”出的“实在”!
这个“实在”是真正的真相吗?NO!
“科学”仅仅是无数种视角中的一种,即使同样是“科学”,“牛顿的经典物理世界”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世界”以及“波尔的量子物理世界”也是大为不同的。哪一种才是“科学”视角下的“实在”呢?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除了“科学”,还有“哲学”、“宗教”、“艺术”等诸多的视角。每一种大的视角分类下,又有无数种不同的视角。
每一种不同的视角下,都有一种不同的“实在”。哪一种“实在”才是“真相”呢?
这取决于你选择的视角。
如果一定要我来回答,那么我会说:一切皆是视角。这,就是真相。
49、这种对实在的现代理解依赖于对经验的双重还原,我们必须牢记其本质和代价。大多数时候,我们发现自己身陷于世界之中。我们遭遇事物的方式与我们所从事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事物的显示方式与我们的情绪、兴趣、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扭曲密切相关。第一重还原试图把思想从这些太过个人的兴趣和视角中解放出来。自我摆脱了世界的约束,成为不偏不倚的观察者。存在向这一主体静默地呈现。世界变成了一些静默而无意义的景象。为这第一重还原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将意义从世界中驱逐出去。这样理解的话,追求真理不可能与虚无主义相分离。
浅析:
关于“双重还原”之前已经进行过解读,此处不再重复。
哈里斯博士的这段论述,除了再次阐述了双重还原外,还深刻地揭示了西方文化追求客观真理的局限性——当“实在”逐渐脱离“可见世界”不断走向“客观”的时候,“意义”也在同步消失。于是人们一边在努力地追求真理,一边却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潭——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也是哈里斯博士写作《无限与视角》一书的根本动因——反思西方文化视角的局限性,借鉴东方智慧,为生命引入滋养灵魂的甘泉。
东方智慧是一种“大制不割”的智慧,比如太极思想,一阴一阳谓之道,但阴阳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和,才能生生不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皆为大道之所覆,何能外也!
以太极思想来看,主观与客观本自一体,主观之中有客观,客观之中有主观,物质与精神亦本自一体,物质之中有精神,精神之中有物质,它们皆是“道”的示现。道示现一切,而道本身却隐而不显,“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虽然隐而不显,无形,无名,但万事万物皆离不开道,都根源于道,最终亦回归于道。“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显化一切,成就一切的,唯是大道。
在道之中,具足真理,具足意义,具足智慧,具足善美。人类所有一切的终极追求,皆在道中。
道,并非外在于我们的生命,而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不仅如此,我们的生命也在大道之中。
甚至可以说,其实,我们的生命正是大道的显化,根本没有所谓的我们,唯有大道亘古常存!
作为个体生命的我们,其实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是“道”的整体生命以“虚拟角色”的方式体验着“个体生命”。
这是一个奇迹!而这正是“视角”的奇迹!
当一个新的视角被创造出来时,与这个视角相对应的视界-世界,即被创造出来。
但是当我们逐渐忘记了这仅仅是一个视角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个视角认同成了“自己”,视角从“虚拟角色”变成了“我执”——一个虽然虚拟但却无比强大、顽固的“个体自我”。
重新回归于“道”,就需要逆向去考察这个过程,重新看清“个体自我”仅仅是一种“视角”。
当你真正看清的那一刻,“我执”就失去了根基,而还原成了“虚拟角色”。
你可以继续表演“虚拟角色”,但同时你也会明白,这个“虚拟角色”也仅仅是个“虚拟角色”而已。
“道”,已在你的生命中醒来。你,已经成了“道”的载体。
不过,由于曾经沉迷地太久,总是会时不时地就把“虚拟角色”当了真。这时就需要多加训练。训练安住在“道”的智慧中,观照“虚拟角色”的表演,清醒地演绎属于“虚拟角色”的游戏,但要时刻警觉自己不再沉迷,不再执幻为实、以假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