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
明诸心,这是信念,即相信本性是善的、澄明的;但外物动其中,本性被搅扰,故要知所养,懂得我们要去存养的是那澄明的本心,这是行动的目标,朱子将知所养训为知所往,实在没有必要;力行,切实践行;求至,实现本心的回归。明诸心、知所养,即自明;力行则为诚,知行不二。因此,要做到知行不二,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即信道笃;有了坚定的信念,行动就会有好的结果;有了好的结果,则对当初的信念就会更加坚固。
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善的本性就是仁义忠信,始终把仁义忠信放在心上,那么无论是在突发状况下,还是在困境中,无论是出仕,还是隐居,无论是发表见解,还是保持沉默,都必定能够坚守仁义忠信的本性。
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学之道也。
如果能如此长久保持而不失本性,则内心沉静,举止投足、迎来送往之间没有不合乎礼的,邪僻之心自然没有生成的机会。所以颜回所做的,无非是孔夫子教导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子对此赞赏说,颜回凡得一善言善行,则奉持佩服于心而不再丢失。又说,颜回能够做到不迁怒,不二过。因为明诸心,所以遇到不善的没有不觉察的,认识到以后就不会再明知故犯。这就是好学、笃学之道。
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圣人生而知之,不思而得,安而行之,不勉而中。颜回则必须思而后得,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合乎中,他与圣人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他需要时时坚守心中的信念,而不像圣人那样能够安而行之,达到化境了。但是,凭借这他的好学之心,如果能够给他足够的时间,那他终有一日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后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圣人都是生而知之的,不是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从而丢弃了好学之道。不从自己的内心去体悟本心,反身修德,只知从身外去求取,一味追求博闻强记、巧文丽辞,说些漂亮话,这很少能够真正认识道的。这就是现在人的学风与颜子好学之风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