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教学技能大赛跟着听了好几位老师的课,真的是感慨万千。这种教学技能大赛一般都是同课异构。大家的篇目都是一样的,就看你怎样取舍,怎样去上。
这次大赛的内容是辛弃疾的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可以说是辛弃疾词中的代表。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这首词辛弃疾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也是辛词的特点之一。五个历史人物,运用不同的称呼,包含了作者各种复杂的情感。这是一首怀古词。
所以这首词的重点应该就是理解词中的典故,理解作者运用典故来讽今事,抒己志。
学生平时在读诗的过程中遇到典故,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运用典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也就是找不准典故和诗人个人的情感的联结点。
所以我觉得教这一首诗,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去理古人古事,作者对古人古诗的情感,以及他对当今世事的态度、情感。要教给学生一种模式、思路、方法。
所以我按照怀古诗的基本思路:临古地-观其景-思古人-讽今事-抒己志的模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并把词中作者对五位古人的不同称呼作为抓手去理解情感。
五位古人,孙仲谋,以字称之;寄奴、佛狸,以小名称之;元嘉是以年号称呼;廉颇则称其名。五位古人不同的称呼,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就让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称呼会不同。这里面涉及到了古人姓名称呼的知识点。
然后以孙仲谋的事迹探究为例。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思古人什么事,当今朝廷什么情况,作者对其什么态度、情感。然后引导学生理解。
课堂注意生成,学生的思维凝滞点、难点在什么地方,就实时调整引导的方向,跟着学生的思维走,指点他思维的误区。而且典故的分析一定要紧扣文本,让学生从注释中间去探究。这5个典故下面的注释,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有时候对情感的理解就会有偏差,或者学生根本想不到。这时老师的引导就特别重要。
这节课的设置,我还有意识的在文本开始淡化了知人论世的环节。把背景的理解放在具体的诗句理解中间,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将背景知识和诗句联系起来。效果比开头直接讲背景知识更好一些。
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他同仁对这些内容的处理又各不相同。
看到一篇文章,写何为一堂好课?
作者认为一堂好课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有人、有料、有趣、有变。
有人,师生必须互动,尤其是课堂的主阵地应以学生为主体。
有料,课堂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能一课一得最好,内容太多,学生不易掌握。
有趣,是课堂的语言要幽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跟着老师的节奏认真去思考学习。
有变,指课堂的生成。老师的教学内容,必须要跟随着课堂的生成,学生的问题、状态随时做出调整。
老师备课,必须要备内容,备学生。考虑问题的设置的难度,怎样提问学生才可以更好的理解内容。所以课堂设计千万不能设计成一个套子、笼子,然后课堂引导学生往笼子、套子里钻。
老师真正高效的备课,重点应该放在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上。当老师把文本理解透彻了,所有内容都熟记在心的时候,课堂设计有个大致的思路和模式就可以了。其他的内容都交给课堂生成,老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学习状态,调整自己的内容。教学设计越细致,在课堂上就会越拘宥。
最好的课堂应该要做到深刻的挖掘,但是却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够理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达到了一种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