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0日星期五
我是在“第一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上认识晓霞的,对她的印象就是非常开朗、热情。
读了晓霞的《我看到了教育的星辰大海》这本书,我看到了她的坚韧、率性、聪慧、执着,一个湖南辣妹子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呼之欲出。
读完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序”中的一段话:“我要感谢自己的‘穷追不舍’,一旦认准了方向,认准了师傅,就义无反顾地跟随,思师所思,行师所行。”我觉得这是对本书,也是对她自己的成长最精准的表达。
“穷追不舍”体现在她对生命的回溯过程中很早就有了对各种场景以及对人与事的主动思考,那些困扰、混沌记录了她努力去追寻自我生命更为完整、更加丰富的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她从一个“山村霸王”到是否是一个“坏孩子”的警觉,从表姐的承诺没有兑现后对自己行为的悔悟,从幼儿园对好老师的认识带给她的启蒙再到中师班主任树立的生命范本,一路跌跌撞撞,但有一缕光一直照耀着她“穷追不舍”——那就是有意识的“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主动、更清透、更圆满。”
“穷追不舍”体现在她不论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还是人生不同的阶段,从来都有清晰的目标——寻找自己的人生导师。最佩服她“不走常人路”“我行随我心”的勇气,不论经历什么,每一个当下都以“生命在场”的状态去面对、去思考。不论是初为人师带来的困扰,还是大学从教对“做一个明白透彻的老师”的自我期待,亦或是弃学博士后的求学,再到自己不同角色的经历和挑战;不论是当一名音乐教师还是母亲,都有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召唤,有一种信念一直指引着她“穷追不舍”:“只要不停歇,一直往前走,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穷追不舍”也体现在她一旦找到自己认定的那个方向——生命化教育,就一直追随那束光。她连续参加“教育行走”,从参与者到主持人再到组织者。“一连参加了‘第一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生命化大问题教学研讨会’‘《奶蜜盐》共读联盟’等活动,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穷追不舍’的随师路。”在追随师傅的过程中,她拥有了更宽的视角,那些各美其美的老师给予她的“照亮”,促使她在写作路上不断精进,她也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因为有一份初心一直在激励着她“穷追不舍”:“我始终守住了带着初心的火种,始终向往教育的美好,始终寻觅着自我变革路上生命的引路人。”
“穷追不舍”体现在践行的过种中为了成为更好的母亲、更好的教师,乃至做更好的教育,她组织了一本又一本张文质老师有关家庭教育书籍的共读,因为这些书的共读,她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大门,给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庭带了好教育的可能性。她从自己遇见的、结识的校长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教育的意义,感受到作为同道人的美妙。一路生长,有一种从“小我”到“大我”的力量感召着她“穷追不舍”:“作为生命化教育的追随者和实践者,我还增添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既是对自我成长的期许,也是感怀师恩的一种担当。”
是什么认知让晓霞拥有如此坚定的“穷追不舍”,如此勇敢地追赶不放松?我从书中这句话找到了答案:“角色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些身份以外所学所行沉淀下来的、属于生命自性里促进生命不断接近完满的东西,这些才是我终身不悔不倦所追求的。”
这句话也是本书带给我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