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开始朗读论语,当读到“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时候,他爸说这句话很矛盾,如果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比我们好的人也不和我们交朋友了。还有一句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不是也和这句话有矛盾呢?我说,是的,是有矛盾,我们说话也会前后矛盾啊,有时候一些俗语也有相互矛盾的情况,可能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的吧。我们现在也只是读到了一部分句子,却并不知道这句话在哪种场景下说的。
今天早上我又想到了,如果我们不够好,我们跟着好的人学习,然后变好了,就又会影响不好的人也变好了。其实当一个人足够好的时候,也是可以带动不好的人变好的,是会和不好的人交朋友的,他们是有很大的能量和足够的宽容的。
后来我又翻了另一个版本的论语看了,感觉解释的更清楚,记录下。
交友本来是为了辅仁进德,有人以本条指责孔子势利,是不公平的。有人说:“根据这种准则,比你高的人也不会和你交朋友。”看上去似乎有理,其实是今天朋友概念的外延任意扩张的结果。人处处比我高,我不追求与他交朋友,应当师从。而且,情况往往是某人这一方面不如我,另一方面却超过我,彼此也是可以交朋友的。即使身边某人样样不及我,交不了朋友,其中的忠信者也可以收为学生。这算势利吗?
最后把上面提到的论语里的句子和解释再完整的记录下,以便学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表现在学习上,掌握得也不会牢固。做人要以忠信为主心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过失则不要怕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我与其他两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他们做得比我好的,我向他学;表现不佳的,我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