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农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农业问题的研究与技术总结也很早便受到重视。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了农学一派,在百家中享有很高地位。北魏时期就出现了一部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它的作者名叫贾思勰。
贾思勰,益都(在今山东寿光南)人,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祖、父两代都善于经营,有着丰富的劳动经验,并都非常重视农业技术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积有不少产业。贾思勰从小在田园长大,对很多农作物都非常熟悉,他还跟着父亲身体力行参加各种农业劳动,学习掌握了大量农业科技。他家里拥有大量藏书,这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也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
成年以后,贾思勰曾经做过高阳郡(今河北保定、清苑、高阳等地)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贾思勰生活的那个年代,南北政局相对稳定,生产得以发展。尤其是北朝,几代皇帝对农业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更是蒸蒸日上。而且北方的农业由于游牧民族的融入,畜牧业和养殖业也繁荣起来,与汉民族固有的耕种业互相渗透,从而使农业呈现出一种全面的繁荣。贾思勰每到一地,都非常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变化,并非常关心各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对于好的经验及时予以推广。
有一次他到山东一个地区微服私访,那时正值春耕,他来到一块田间,见一个老农正在耕作,而旁边却有很多地荒在那里,好像根本没有种庄稼的意思。他便走上前去问老农,为什么要把地荒在那里呢?老农告诉他说这叫养田,要保持地的肥力就要懂得轮作的道理,有时还可以用套种的办法,这就不用抛荒了。贾思勰听得连连点头称是。
还有一次,他经过一个村庄,看见一个农民伏着身子在庭院里捡麦粒,一副极为认真的样子。贾思勰觉得很奇怪,便走进去询问,原来这位农民正在挑选麦种,他还给贾思勰讲了很多关于选种的事。
贾思勰就是这样利用各种与农民接触的机会,或自己观察,或虚心请教,不断积累丰富自己在农业方面的知识。他想到如果能把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工具、经验编撰成书,向全国推广,不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吗?就这样他决定要编一部农书。
有了这样的想法,贾思勰更是有目的的扩大自己与农村的接触机会,广泛收集各种农业信息、先进的技术经验,山东各个地方都留下了他察访的足迹。他还利用公务之便,考察了临近各省的农业生产情况,开拓了视野,扩充了信息来源。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收集到的材料越积越多,农书的编写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到自己的故乡,又亲自经营农牧业,参加农业生产和放牧活动,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亲身体验。他还到一些牧民家中,对畜牧业和养殖业进行观察了解。他一边观察、收集信息,一边勤奋地撰写农书,终于用十数年的心血写成了他的传世著作《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全书分为十卷,共九十二篇,十一万字。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贮藏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包括在内,可以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它的价值得到了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评价。
(图文摘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