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涛教授说:传统即是历史。我们的传统教学有其存在的优势,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很好地传承与创造。
此番新课改的意义就是要我们在自己的传统课堂中揣摩、借鉴、吸收适合自己的营养品,让自己的课堂更有魅力,更丰富丰实丰厚,更让学生每天都充满期待。我们也在建构和创造中丰富和快乐着自己。
在当下的教育思潮中,我们曾质疑过自己的课堂是不是落伍了滞后了,但看了李政涛老师的分析后,我对传统课堂的存在价值又有了理性的认知。我们的课堂有时沉闷有时机械就是我们没有把握好培养训练的度,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放大处理,导致学生在我们的课上被压抑,被遮蔽。
李政涛老师总结说:我们的传统课堂存在“四强五弱”的现象和弊端。强知识、强理智、强教师、强割裂。弱生活体验、弱情感学习、弱学生立场、弱互动对话、弱开放下移等。李老师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各种体验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反思我的课堂,不敢放手让学生总结,总是越俎代庖亲力亲为。固化的教学模式怎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在书中我看到了李老师所介绍的“新基础教育”所践行的教学理念:长程两段式,把一堂课分成两段来设计与实施,前段教结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后段是“用结构”,这是传统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混搭,和现在所倡导的大概念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课堂风格是多元化的,李教授将课堂风格归纳为:理智型、情感型、自然型、幽默型、技巧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适合自己的生命个性与禀赋的风格就是最理想的课堂风格。现在的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敢于突破自我,多学习、多交流、多借鉴,以期让学生能绽放自我,找到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
做为一名语文老师,深感于李老师所提出的观点:语文课的中国属性或中国式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汉语本身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语文课也是另一种典范。
德国的课堂注重原理式教学,美国的课堂更关注反复练习,这是李政涛老师在书中比较的西方课堂的差异特点。
实用多元的美国课堂我们早有耳闻,但席明纳式的德国课堂却是头一次听说。李政涛老师这样解释着:这个音译词来自拉丁文,原意为“苗圃”“发祥地”,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将其译为“席明纳”,意为“席”地而坐,“明”经辩理,广“纳”群贤。
我更喜欢席明纳式教学,经过费老的翻译,更有禅修的味道,大家在放松的环境中讨论交流,从而掌握教学内容、接受智力激发、获得思想启迪、达成教学目标。
最近听了一节生物课,一节地理课,老师在任务探究中动态生成学科概念,个别学生的深度思考空间被很好地打开。因为是公开课,师者在双边互动上给的时间稍显不足,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和主动性上还略显稚嫩,如果我们能借助席明纳式教学,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研讨活动就真正地走向了深入。
现在跨学科教学风靡中国教育界,李政涛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德国教育界首先提出了关于跨学科教学工作定义——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美国在跨学科教学中更倾向于“问题导向”,德国则具有“学科导向”。
教育即生长,我们要把对学生的爱具体化,设计学生的生命成长,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式去洞察学生的世界,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呼应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恰当的教学模式。
在李政涛老师的指导下我明晰了教育前行的方向,开阔了视野,也期盼能和学生在“做中学”,和学生互为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