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TA教学设计的目标续写核心“秘诀”:三个基本步骤——找动词-定标准-给条件。
常见误区:
1.目标没有依据。没有对课标、课标和学情的分析,仅凭经验和习惯泛泛而谈。
2.主体错误。学习目标的主体是是学生不是教师,所要表达的是学生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而不是教师要完成什么结果。如:让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目标笼统,不具体。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估以学习的测量为前提,不好测量的学习就难以评估。因此,学习目标的续写要力求清晰、具体、可观可测。如:能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分析:学习内容不明确,学习程度的词“初步认识”无法检测。
修改之后:给定小红花等至少三类实物,分组讨论,学生能够准确向同伴说出排序的特点和次数要求。
4.误把教学活动当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是不同德围要素,分别有些不同的作用。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航”,教学活动是学习目标实现的载体,两者不能混淆,不能把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当作学习目标。如: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能正确判断三要素:一正、二定、三取等。这个从叙述来看符合学习目标的陈述,但是,教室的设计意图是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实际上把复习旧知识环节当成了学习目标。而CLTA里面的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一节课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新习得的知识。
如:观察肾脏的结构。
改:根据给定的肾脏标本,学生小组讨论,能够正确、完整地说出肾脏的主要结构。
修改后,学习目标的主体、行为、程度和条件等基本要素就齐全了。
5.目标太多。实践证明,一般来说,一节课大多能够完成三个左右的学习目标。
6.条件不具体。评判一个学习目标续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其有没有说清楚“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这三个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怎么学”,即学习发生的条件是什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如:通过读有关图片……读什么图片、借助什么信息,不提前设计好的话,课堂上的实施就是随意的。所谓“通过读有关图片”,具体是哪些图片?以什么方式呈现?如果改为“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风景图片,学生能概括出代表四季主色调的词汇”就比较清楚了。
学习目标的条件本质上就是学习发生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学习目标的条件是为了表述学习行为发生需要的情境性条件,认知性条件等,包括必要的限制或范围、一定的工具或方法,等等。
CLTA不主张在学习目标之外列举重难点,也不再列举出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素养、课标、教学设计犹如效果图、设计图和施工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