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过两条中华田园犬,据说这种狗的智力水平相当于人类小孩五岁的智力,但是无论我怎么教育它,它都不可能说出“你好”或者“爸爸”这样的语言。反之,后天的经验与教育环境也很重要,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印度发现过一个狼孩名叫卡玛拉,她用了25个月才说出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单词,7年后增加到45个单词,她17岁去世的时候,智力水平只有3到4岁的孩子水平。
狗狗的例子告诉我们天性的决定性作用,而狼孩的例子告诉我们,后天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结合狗狗与狼孩的例子,我们就不得不接受莱布尼茨的结论:感觉虽然对于知识具有基础作用,但感觉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感觉的作用呢?感觉究竟是知识的源泉,还是知识的机缘?你也许对于“机缘”这个说法不太明白,那我们仍旧以大卫像为例,如果米开朗基罗不是机缘巧合来到采石场,如果他不是机缘巧合发现了那块大理石,那么那块大理石就与干千万万的普通石头一样,被搁置在荒山野岭里无人问津,正是因为米开朗基罗看到了它,才让这块大理石具有了成为大卫像的机缘。显然,按照莱布尼茨的观点,感觉更像是知识的机缘,而不是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