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记性再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记住的东西也会在脑子里慢慢淡忘。如果你把它记录下去,忘记了也没关系,能能够找到就可以了。
那怎么记录呢?怎么让记录更加便捷有效?一本书有那么多的内容,我们不可能全部记录。
在《快速阅读术》这本书中,作者印南敦史介绍了一种呼吸阅读法,教我们如何摘录。
呼吸阅读法,是将读书比做吸气,写作比做呼气。一呼一吸,相辅相成。这种阅读理念不仅仅单纯地读,而是“为了写而读”。为写而读,让输出倒逼输入。
它很好的解决了读书记不住的问题,不为记忆,只为记录。
作者在书中提到摘录有四个步骤:
步骤一:一行采集
阅读的过程中,将书中触动心灵的文字随时记录下来,边读边摘抄,标注上书名和页码,方便回看。要注意的是,摘抄不能原封不动地抄写整个段落,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整理,提炼成短小精悍的几行。
步骤二:一行精华
做完摘录后,从“一行采集”中,找出自己一眼相中的最钟爱的一行,这就是“一行精华”。
我们并不需要一字不漏地看遍整本书,邂逅书中1%的精华即可。
步骤三:“一行评论”
评论也就是读后感,将你对“一行精华”产生的共鸣与感想,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即可。
步骤四:自我评定读书足迹
每读完12本书,要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想一想哪些书能引起自己的共鸣、哪些书的主张是自己赞赏的,哪些书是自己以后还想要阅读的。从这12本书中选出最佳的一本,年底的时候,从“最佳”中找出“最佳中的最佳”
通过以上4个步骤的摘录,我们对一本书的知识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消化和吸收。最重要的是,不为记忆,只为记录,读书会少很多压力。
李敖有个“心狠手辣”的读书方法,一本书,只看一遍,把书中所有的精华内容裁剪下来,然后分门别类保留。不去记忆,用的时候找出来即可。
李敖的读书积累素材的方法与印南敦史的呼吸阅读法理念不谋而合,但现在电子化阅屏的时代,将文字记录存储在电脑里,找和用都更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