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和马先生散步的时候,他突然开始背《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听得我一脸懵逼,这是初中的课文啊,这都过去多少年了,还能背下来,这得多么好的记忆力啊!
马先生告诉我,当初为了背这篇《口技》,他不知道抄写了多少遍,开始是读完了抄,后来是一边读一遍抄,要不然也不会记得这么清楚。
对于学生来说,为了记忆某篇课文而抄写,对于成人来说,当然也可以为了加深印象、增加理解而写。
就像呼吸一样,一味的吸气是很难受的,要把吸进来的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再呼出去,才是一个完整的呼吸过程。
《快速阅读术》的作者印南敦史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呼吸式阅读法,他认为读书不能单纯的读,要“为了写而读”,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印南敦史是日本的作家、书评家和自由撰稿人,他在写书评时经常会引用书中的原文,即摘录,不过他摘录的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通过这些摘录,读者也能更清晰的了解到书籍本身的很多知识。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印南敦史将呼吸式阅读法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一行采集
准备好A4纸,阅读中遇到有感触的句子或者观点,就赶紧摘录在纸上,记得要在开头写明页码。
注意,这个摘录不一定非要按原文写,可以将内容精简一下,按自己的理解来写。
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多的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不知道大家在写读书笔记时,有没有这种感觉,开始觉得没得写,就抄喜欢的句子,抄着抄着就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了。我自己初期写读书笔记就是这样过来的。
其次,一行精华
阅读结束后,在摘录的内容里挑选出最精华的一行内容。印南敦史认为:
“阅读一本书的所有价值,皆在于这一行。”
原本我们摘录的就是有感触的内容,再在这些内容里选最精华的内容,相当于是将书本的重点内容又复习了一遍。
而且在自己有感悟的内容里寻找,不会感到枯燥,反倒是有助于增加阅读兴趣,更加享受阅读的乐趣。
第三,一行评论
对于挑选出的一行精华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其实就是你对这本书的感悟。
你觉得这个观点对吗?如果对是因为什么,如果不对又是因为什么?找出案例来论证该观点。
以后等你回顾评论内容时,不仅可以回顾书籍带给你的感悟,还能看到当初自己在阅读的路上,是怎样一步步成长的。
当然我们不一定非要写一行,只要摘录和评论的内容短小精悍,不啰嗦就行。
最后,定期回顾自己的阅读足迹
想想到年底你还记得年初读了哪些书吗?我自己是记不住的。
印南敦史建议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的摘抄和感悟,通过这些内容,你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是哪些?自己赞同的观点有哪些?
弄清楚自己的阅读兴趣,也就能确定以后的阅读方向。
虽然我们没要印南敦史的阅读量那么大,12本书12天就读完了,但如果你是做主题阅读,那读完一个主题后,就可以进行回顾;如果不是主题阅读,以月为单位进行回顾也可以,重点是要做到定期回顾。
其实我们现在写读书笔记,就是在践行印南敦史的呼吸式阅读法,只是内容写的没有那么精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