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子18岁了,这一年静子考上了东部省城的大学。这是一所三流的地方院校,不算好,但是在静子所在的家乡西部小镇却影起了不小的风波。小地方能出个大学生不易,还是考到了东边发达的省城,听说学的还是外语,这么好的专业,这么好的学校,这么好的城市,基本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小镇人,自是觉得了不起。当邮局的送信的老刘把EMS交给在场院里晒草药的母亲时,静子很平静。她知道这是录取通知书来了,因为她一直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母亲倒是瞬间崩溃了,这几天静子的妈妈天天就等着这个消息,说是在场院上晒药,其实有些驼背的妇女每天伸头望着老刘送信必过的小路。老刘每天都经过,终于在这天有了停歇。静子妈不识字,接着大大的,硬硬的信封,满是割痕的手有些颤抖。
“静子妈,快拿去叫静子看吧,这可是东海来的,你们静子可算出息了,你的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哎哎,是啊,谢 ……谢谢啊”静子妈早已激动得不知说啥了。
“啊静,快……快给妈念……念”静子妈颤抖着,跌跌撞撞地快步着‘挪’向猫在门槛上看书的静子。
是啊,这个山里的姑娘就是喜欢看书,别的跟她一般大的姑娘娃都满地跑了,只有这个姑娘还能安安静静的读书。不是姑娘家条件多好,相反静子只跟母亲和卧床不起的奶奶相依为命。能够这样,要感谢姑娘那目不识丁的母亲,山里的孩子结婚早,因为重男思想严重,适婚的女娃少,所以女娃娃一到16,媒婆都踏破门槛,晚了,就抢不上了。16岁时,出落得标志异常静子,早已远近闻名,每天放学回家,母亲总是笑盈盈地送客,不用说都是些说亲的。
“静子妈,这家可是有钱,三层小洋楼,男的在东海做保安,一月有3000多,你跟孩子说说。这女娃大了,总是要嫁人的,书读多了也没啥用啊!”
“她婶,我会跟她说的,可也得由着她自己个儿啊!”每次,母亲都是这么送走来人的,然后转身就对静说:“是先写作业还是先吃饭?”。
“先吃饭吧!”静子很平静地回答。其实也没什么好选择的,母亲只是在告诉她,饭已经好了。饭当然没什么好饭,不过是红薯出的时候红薯饭,土豆出的时候土豆饭,所谓饭,只不过在红薯缝缝里粘几粒米,表示这是饭,不是点心,让人好有点心理安慰罢了。静子知道家里的情况,自从父亲去世,她们三人每天就吃这些东西,好在静子对吃从来没有啥要求,有啥吃啥。以前,爸爸在的时候,他们的情况也没好多少,饭还是这样的饭,只是逢年过节,或者是奶奶生日,静子生日时,爸爸会上街上称点肉。那样的时间,应该是家里人最高兴的时候了。不过快乐的时光好像对贫穷的人们来说天然就是奢侈品,即使是这种一年仅有的几次吃荤时间也随父亲的离世而嘎然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