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论】语文教学之“理念认识论6”:在文化互动中涵养语文教学

在文化互动中涵养语文教学

储建明

在语文教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总算为语文的性质找到了一个两全的归属。仔细探究一下,我们发现,语文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依赖于语文,因此,我甚至可以大胆地说,语文性质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它的文化性。语文知识中的文学史、文化史等基本内容是它外显的文化因素,而积淀在文章、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则构成了它内隐的文化信息。对语文的解读,其实是对文化的解读。我们所说的语文知识,可以理解为关于语言文字的一般文化知识,而语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传统、自然生活、人生百态等内容构成了人类文化的缩影与写照,于是就成为一种语文精神,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精神。语文教学就是面对文化载体(文本)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与认识,从中体验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散发出来的深厚的文化意味。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改实验的不断推进,许多地区语文公开教学与研讨活动吸引了众多富于改革热情的语文教师,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听了许多课,看了许多“表演”,我发现,在许多的课堂上,在“华丽”的教学现象背后,看不到师生是如何进入文本境界的,有的教师往往在脱离文本的情况下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出现了严重的“人—本”脱离的语文教学。痛心之余,使我深感不安,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植根于文本世界,发挥文本的例读作用,开展师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实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互动”是什么意思?“互动”意味着互为主动,作为平等的对话规律,相互尊重,在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中消除误解,摈弃成见,共同探讨和寻求语文教学中早就存在或已被发现的问题。这种互动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全员的互动,互动的教学既是一种观念文化,又是一种行为文化。“人—本”互动就是阅读者的生活经验与文本生活经验的相互接触与交流,是师生与作者之间的信息碰撞与共享。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要选准对话话题,提高阅读质量;二要激发对话期待,营造阅读氛围;三要缩短对话距离,吸纳阅读创新。要当好“人—本”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既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又要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在文本与生活的比照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语文走近学生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互动中不仅仅讲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更讲究的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只有接受者(师生)从文本中直接把握或间接获得理解信息,进而凭藉文本信息唤起记忆、存储的语文素养并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时候,语文教学才会展现出它的本然魅力。由此,“人—本”对话是语文教学永远的互动文化。我的理解是,文本是“话本”,是对话之本,阅读文本就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交流、碰撞、共鸣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一方面去探究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展开文本的新境界;另一方面要以个体的需要去自主选择阅读的信息,满足主观的阅读愿望,实现个性化的阅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现文本意义的生成与转化,需要师生双方对文本进行积极的解读,共同构建和提升文本意义。首先要重视直觉解读,让自己与文本发生“触电”,产生“体认”,使“置心于物内”而“物我两忘”,完全进入文本世界,形成感觉、顿悟和创造性理解;其次要强化移情解读,以自己的经历与心境去细心体验与感知文本内容,使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从而领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第三要升华审美解读,把文本内容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感悟欣赏,探问文本的本源现象,把握人性的文化本质,从中发现自我,追问自我,解剖自我,使解读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的意趣,不断开掘新的文化内涵,净化师生的文化认同感,获得更广泛的审美情操和艺术享受。因此,文本的解读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对话,是读者与文本双向互动的反映过程,其本质是一种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和敞开活动,只有当师生与文本予以解读融化,追求“主体间性”的精神对话,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与活力,揭示出文本全新的潜在意义。

于是,我以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文化教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读懂读通语文,就要站在文化的背景下,不仅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应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能力;更要把文学、艺术、生活、科学等融合在一起,吸收和体验人类的进步文化,在感受与感悟文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质。

《废墟》是余秋雨的一篇哲理散文,学生们一上来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基本上是淡漠的,谈不上什么心灵的震动,更没有什么共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基本放弃了结构安排、文体特点、甚至用词造句的剖析,而是确定了让学生感悟“废墟文化”的教学目标,我把学生引领到文本之中,引领进广阔的自然与文化的空间,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进行思考。首先是对废墟表象的思考,废墟是古代建筑的遗址;其次是对废墟意蕴的思考,废墟是历史的见证,是古代文化的表证,展示出废墟的沧桑之美;再次是对废墟态度的思考,是刷新,是修缮,是重建,还是其他,继而结合文本启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如何对待废墟文化,如何看待具有悲剧意味的历史事件,如何看待社会现实中发生的悲剧事件,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失败、失落……。这样的教学确立了“文化现场是又一个文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认识到,广阔的社会生活是立体的课本;同时,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我们的生活,关注人生和人生的态度。

最近,我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文化”的发展经历中体会到,“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表现与确证,语文教学应该响亮地提出“文化互动教学论”的观点,因为“文化”是一种意志追求,“互动”是一种表现样式,“文化”是互动的指向,在人们的交流中继承、发展与创新;“互动”是文化的生命,通过互动的教学才能共享人类的文化。文化互动教学指的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特定场景和语文教学的特定学科,通过以师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为标志的教学形式开展面向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促使学生生长语文学力和文化修养,使课堂生成自觉的民主的开放的文化意识形态,达成师生的文化自觉行为。

“文化互动”是基于文化又创生文化的一种教学艺术,一方面要让学生接受文化——语文本质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自然生活文化,人际交往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另一方面又创生出人们的精神,创生教材的活力和创生教学的时空。因此,“文化”不是一个被动凝固的实体,而是一个发展变动的活体,“文化互动教学”以对话教学为基本的行为策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对话作用,在与学生、与文本、与生活、与人生的交叉多重的对话中追求对话教学的文化意义,延伸和丰满文化互动教学的价值。

说起来,语文教师比其他教师更需要文化素养,这不仅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文化综合学科,更因为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就活脱脱地成为又一个文化载体。语文教师一方面把已经融解在个体身上的知识、经验、道德、修养等精神文化传播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和学生一起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教学中共同激活和创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不单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只有具备了厚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具备了深远的文化意识、文化视野和文化阐述能力等文化底蕴,才能胜任语文教师的崇高责任,才能使“文化的教学”成为一种自然的过程,成为一名高尚的文化使者。

2003年10月9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