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欲授其业,必先利其器。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 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是教师 “教” 和学生 “学” 的重要媒介。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解读, 才能把准教材编写意图,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即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 心智保持在“动”的状态中。这种状态要张弛有致 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创设情境除教师运用 情绪情感语言的感染外,还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 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触动,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起学习语言的渴望,诱发对知识的思考,帮助理解词句。
二、熟读成诵,读中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的实践活动,而且是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在课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想都要有所触动,即读中要有感触,读中要有思考,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 在学生心中积淀,久而久之才能形成文化底蕴,形成思想意识。
三、精当训练,点拨创新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靠灵感激发的,所谓灵感 就是悟性灵性,创新的能力要有知识积累做基 础,要通过训练来培养。训练是两种对应的行 为。“训”是教者行为,依据一定目标运用一定手段施于“练”者;练是学生行为。训得当练得 精才能形成能力。课文教学的训练重点是词句、 朗读背诵、识字理句。这是不可忽视的基础教学。课后练习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内容,也是教师 设计“训练”目标与练习形式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