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两篇读书笔记,我们已经分享过了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知识、认识金钱和时间。今天将和大家分享本书最后两个部分的内容:重新认识关系和重新认识人生。
重新认识关系
■行善或者关心他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
行善也是需要经过他人同意的。不恰当、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
关于“施”和“受”,有说施比受快乐,有说受比施快乐,那么到底是哪个更快乐一些,这得看哪一方的意愿更强烈。在自愿的前提下,从快乐的角度出发,其实双方一直都是平等的。施也好,受也罢,并不存在谁欠了谁一说。
■划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
当你想说“不”的时候,你只需说“不”,可以礼貌一点但无须过于谦卑。你要知道,在自己的领地,无须经过对方允许才能拒绝。
真正的高效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不管孩子领不领情,对父母而言,曾经千辛万苦的抚养行为是存在的。不管是老物件、游戏账号,你跟这些东西的所有交集,构成了你的情感来源,而非这些东西本身。
那么,我们的情感对象是什么?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分身“。我们对凝结在其他东西上面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产生了情感,我们付出得越多,情感就越浓烈。
世俗认知中的亲情是虚构的,真实存在的只是父母与自己那么多年付出的心血、精力、劳动之间的情感。
在没有能力独立生存的时期,生存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基于“不得不信任”和“不得不依附”。这里面当然有情感。但,可以升华情感并自我感动是不正确的。
很多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常常是单向的,父母千方百计讨好孩子,孩子却并没有同父母产生互动,所以仅仅是父母把自己的心血加在孩子身上。那么父母自然对孩子有感情,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心血有感情。
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间能够长时间地保持一个互相有感情的友好状态,那么就得多提供孩子为父母做事的场景。
一味对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因为对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悦的本意,符合本意的当然是无私,但我们的教育却常常把这种自私扯成无私,实在是荒谬之极。
■我们对某件事的情感并非是对事物本身,而是对我们自身附着在事物之上的各种念想和辛勤劳动等。
■亲戚关系将渐渐失去存续的基础。
当“亲戚关系”的额外价值逐渐淡去,谈亲戚必亲密的说法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渐渐失去存续的基础。
亲戚关系以血缘好婚姻等因素为关系来源,是无从选择的,而朋友关系,却是以兴趣、利益为结交来源,是自愿形成的。当我们结实陌生人的成本越来越低,信任成本越来越低,与人协作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不受地域限制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哪一种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人们都学会了只跟资源相近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话,无论是利益相交,还是人情相交,都相对安全。
摆脱无效社交————每次出门社交,先分清楚,这趟出门是去干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究竟成本和收益关系如何,是否必要。
社交有两个账户: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每个人出去社交,都至少带着一个。其中消费账户负责消费,比如用时间买快乐等。工作账户负责工作,比如用时间达成利益交换等。
在社交中,我们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要持久地保持恋爱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同时将性行为和日常相处的频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与反向减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谓的“恋爱保鲜”才能实现。
■将一件事情进行主观的情感拔高就容易偏离事情的本来面目。
每一对婚姻都有其特殊性,无须使用同一套模板,但我们一定需要有一些双方都认可的重要共识,并落实遵守。
当共识被其中一方打破后,需要通过坦诚交流回到原有的共识或者迅速建立起新的共识,这中间可以伴随惩罚,但只要是还想继续合作的,就不要在过往中停留太久。有的人可能会反复提及对方曾经背叛共识的行为,来试图增加对方的内疚感,趁机提升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掌控力,这是非常愚蠢的。
一个人如果试图在婚姻里占据绝对主动,就已经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将合作变成了压迫。只要这种想法一产生,婚姻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入囚徒困境。
婚姻不是敌进我退的零和游戏,而是一次将团体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团队作战。这这两种利益是有机统一的,在首要保障团体利益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全盘放弃个人利益的合作肯定不会是一次好的合作,理由很明显,这不会是我们进入婚姻的初衷。如果进入婚姻以后需要将个人利益全盘放弃,那么进入婚姻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失败的决定。
要维持一个长久的合作关系,彼此都需要让对方有一些危机感,让对方有小小的忌惮。也就是说,将婚姻这个状态置于非绝对安全的境地。让双方都认识到,如果不努力增加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合作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 ————敬畏婚姻
■情商从广义上来说也是智商的一部分,它的高低并不以是否懂得做某些特定的事为依据,而是以是否达成预定目标为判断标准。
■知恩图报并不正确,既然知了恩就不要图,要马上报,因为恩情会随着时间被打上折扣。
恩情折扣指的是任何恩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打上折扣,且时间越长,折扣率越高。
没意识到恩情折扣,没及时还上,就会造成认知不一致的状况,一方认为对方寡恩薄义,另一方认为对方小题大做。
每份广义上的恩情在未达成前最大,但由于未实施,那时还未能称得上恩情,真正意义上的恩情是在刚完成的那一刻达到峰值,接着就会随时间慢慢衰减,因此价值交换应当讲究及时性。
要懂得价值的及时交换。价值的及时交换就是,你为我做了什么,那我又能及时提供什么。
重新认识人生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
其实财富也好,名声也罢,都是社会暂时寄存在我们这里的。我们只是获得了如何将其回馈社会的选择权,却并不在真正意义上拥有它们。
当我们一点点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剥离开来时,很多人会有不适感,似乎这个世界只剩下冷冰冰的自己。其实世界就是如此,我们处理跟所有人之间的关系,都只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协作。当然我们会贪恋其中的某些情感,但我们自己要清楚,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自身服务的。就连看上去最无私的“舍己为人”,前提也是这么做最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让我们最没有负罪感,或者我们希望得到一些赞许,又或者我们认为是职责所在等。因此我们做出的选择永远是把自己放第一位的,否则就不会做出这个选择。
我们的生命里,一直都只有孤独的自己。
■人生本没有跑道,跑的人多了,就有了一条道。
竞争不代表不正确,但我们的真正目的应该在于体验。在山脚下看到的风景和山顶上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该努力体验一下山顶的风景,却不该把爬上山顶当成自己的目的。
对人生的认知程度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如果把山顶当成目的,那么一生就不得不为守在这个山顶而努力。然而爬完这座山,还有下一座。在这个山顶一直赖着不走,其实跟待在同一座山的山脚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一条既定的跑道上注定只有相似的风景,从“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等于赚寿命”的观点来看,其实在对人生的“时间利用率”方面就吃了大亏。
每个人都应该是为了游戏体验而存在的,体验的参与者就只有自己,因此可以为自己的任何决定做主,当然只有自己。
做别人的主,本质上就是希望将自己的意志活在别人的身上。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努力有着许多“坑”,并非仅是看上去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说不想努力的人,不是不想要努力后的结果,而是惧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排斥努力有可能带来的好结果,排斥的只是伴随它而来的成本。
变得更好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变得更有钱,那些类似让家庭变得更温馨,让自己变得更健康的愿望也同样属于想“变得更好”的范畴。
✔努力的正确姿势:
①努力是一件有目的性的事
没有主动把控方向的被动积累,一般来说,进步效率非常低下,且很快就会遇到天花板。
②努力是一件内生性的事
真正努力的人,很少对外宣称自己有多努力。
有些人之所以需要他人的认同才能才能在压力下“逼迫”自己不得不努力,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做事的真正意义,因此努力的动力是需要“外求”的。
③努力是一件讲效率的事
努力的要点是:将你的有效努力统统用在刀口上。这几乎是比努力的有效时长更为重要的事情,因为你首先得分清轻重,同时还得是个出色的规划家。不仅是对事情本身的规划,还需要更多对人生的整体规划,比如不做“消防员”。
踩坑不是一件坏事,但踩坑这事也有技巧,不是随随便便往里一踩就能有收获的。最起码你得在自认为了解得非常详尽、自己已经足够小心的前提下最后进了坑,这样学习效果才会出来。
年轻人积极避坑不一定是好策略,只要你学会思考、会总结,坑是没有白踩的。
■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下层没法看清楚上层的世界。提升格局首先要勇于打破自己的积累,看得到往上有更高层次。
当我们说某个人格局很大时,通俗化的解释就是他的认知层次较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认知层次有自己的特点。在认知层次中,只能从上往下看,没法从下往上看,每提高一层,就能看到多得多的风景,而处于相对下层认知的,仅用想象是很难理解上层认知的。
格局的不同,造成了我们在本质上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世界除了是个物质实体外,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个精神实体。
在认知能力较高的人看来,班级里的排名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到学校里是来学习知识的。既然是学习知识,当然只跟自己比较才有意义,只要我今天比昨天懂得更多就行了,只要我尽力就可以了。
学习上的认知层次差距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而行为本身又决定了我们的高度。在职场上,同样如此。
职场,是一个人的修行,是没有什么同伴和对手的。但是,在现实的职场中,能把心思真正放在自己身上的人真的不算多。
拥有较高认知层次的人,他们清楚自己的布局,知道自己每一刻在做什么,能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对他们来说,其实未来的大体框架早已提前建好,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未知,实现的路径未知,时间未知而已。
学习也好,职场也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至于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体现人生成功的东西,如金钱等,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当你对世间万物懂得本质认识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很多东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问题,并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
牛人显得固执己见,是因为他看得到别人的不牛,而不牛的人固执己见,往往是因为害怕一无所有。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的方式是关闭“抵触”开关,树立推倒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的大厦的正确观念。
学会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大的空间跨度看问题。当你对事物的认知较之以前更为接近本质和核心时,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将随之改变。
■合理分配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合理安排投资和消费的时间点,是提高人生使用效率的量大关键。
消费就是一个满足需要的过程,而投资则是一个延迟满足的过程。投资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克制,意味着强行让自己当下不爽。
分配投资(延迟享受)和即时消费的比例就成为寻找人生最优解的关键。这个比例动态摸索,尽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比例。
如果你的投资消费比基本确定,那么肯定是越早投资越好。因为投资有红利,消费有利息。每一次消费都是提前支取本属于未来的利息。换言之,每次消费不仅仅是消费本身,你都是支付了利息的,不只钱有利息,什么都有。
你消费的应当是你当前的时间加上可能在这段时间内产生的最大投资积累的总和。
■幸福源于比较,但不论是跟他人比较还是跟自己比较,这都是大脑能调整的事。
很多人说:“等我有钱了就幸福了。”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为当你有钱了,你的圈子早已不同,你要的东西早已不同,你的比较对象必然也不同了。
如果你现在感到不够幸福,那症结肯定不在财富的绝对值上。人们总会高估目前渴望事物的价值,因为当你渴望的时候,就表示你已经高估了。
同情这个行为本身就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的回报,因为我们选择了更弱的比较对象,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意愿接受别人的同情。
每个人对于状态都有惰性,换言之,任何保持了一定时长的既有状态,都无法激发出我们的幸福感。
当你的现有状态变得更好,摆脱了状态惰性时,就会产生幸福感。当这个幸福感被新的状态惰性消磨得差不多时,如果我们再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就会产生新的幸福感。这种上了一个台阶的状态需要我们进行细微感受,这不是客观现象能决定的,而是大脑要干的活。
幸福只源于跟他人和自己的比较。如果你想获得幸福感,只要摆正自己对幸福的认知即可。幸福这件事,实在是取决于你自身,而不是你的客观状态。
■学习和职场一样,长期来看,都是专注自己最划算。
————— 完 —————
关于《认知突围》系列读书札记,可点击如下链接开始阅读:
【读书笔记】重新认识金钱和时间,为你的人生创造更多可能(二)
欢迎小伙伴们拍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