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和11月完成一件大事,参加了NVC中文网第二次百人共读8次主课;作为陪伴者之一,和敏姐、爱珺姐组成“陪伴3组”,完成8次小组共练。如果没有时间的见证,哪能意识到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在8次陪伴中,小辣椒有什么发现和收获呢?
1.独立与合作
前两次带领时,我和爱珺姐一人主带一次,每次共练内容主要都是我们自己思考、承担,共练结束也就结束了,之后我会用文字进行复盘。
沟通较多的开始是第三次带领前我们组发生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有位老师被移出小组群了。我和爱珺姐都想小组内成员有更深的连结,想听听大家真实的想法。矛盾点是我们构想的实施方式、时间和策略不同。姐姐想单独找个时间以供大家探讨,共练还是共练;我想合二为一以此为案例灵活运用共读的内容来进行共练。本来我都觉得不是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很难推进。在颖姐的调解下清晰了我们的共同需要和不同策略,我也意识到“我遇到类似的事有经验不代表他人也有”。调解到最后我都不耐烦了,结束后还是达成一致顺利完成共练。我感觉到爱珺姐暂时放下担忧对我给予全部的支持。
紧接着敏姐闭关结束,商议是否要三个人共同磨合。考虑到周四、周五的课,我提出日常可能没有时间参加磨课。所以第四次是敏姐、爱珺姐一块商讨流程并实施,有疑惑但没有追问的我最后提出来非常多的意见,总有一种“马后炮”的感觉,我非常羞愧,也意识到当时需要“休息”的需要。(第四次开始,每次共练结束我们三个人都有复盘。)
第五次主要还是我准备内容,第六次是她们两个商讨。终于在第七次共练之前,我们三个趁着周五一小段共有的时间进行了商讨,增加了和两位姐姐的连结,我非常高兴,共练也比较顺利。最后一次虽然只有我和爱珺姐商讨,不过流程也非常清晰,敏姐全力支持,开展的非常顺利。不完美,但和谐、流畅、舒适。敏姐更用“峰值体验”评价最后的收尾。
这整个过程用“独立与合作”形容最合适,我们三个人有明确主带领,不过没有再以这一个人或两个人为主,是三个人共同想把这一次共练带好。随着心的连接,我们在带领与配合之间默契度也更高了。独立是一个人能力很强,合作是三个人都发挥优长,团队更强,随之个人能力也在提升。
2.直言与包容
像小辣椒这样想什么说什么,有问题敢于如实表达的人不多;同样听到别人评判、建议的话语能够泰然自若、闻过则喜的人也不多。
第四次共练完复盘时,敏姐和爱姐姐分享完到我发言,我先说了一句:“接下来我会说很多评判的话语,会想提出很多建议,不知道你们做好准备了没有?”
“那希望看小辣椒能不能尝试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来表达。”敏姐说。
“首先我很羞愧,没有在昨天有疑惑时继续追问,以更清晰共练的环节和内容。其次在流程中我感到憋闷……”省略的话语中我至少提出五个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建议。幸好提前打了“预防针”,要不然小辣椒的“辣”可是够喝一壶的。
你想呀,两位姐姐准备带领共练那么辛苦,结果小辣椒没有认可就算了,还说了一堆问题,论谁估计也不舒服。没有强大的宽容度、理解力、学习力,恐怕不能耐心地听到耳朵中,流淌到心里。我非常感谢两位姐姐对我的接纳、宽容和理解。
更意外的是,在最后一次复盘中,两位姐姐都向我表达感激,我真的非常感动,因为我也会担忧已经没那么犀利但还是不好听的言语是否会伤害到别人。听到她们的认可和鼓励,心里非常温暖,这都是鼓励我前进的动力。一定要分享给大家!
敏姐说:“我感觉到小组有小辣椒在,好像她蹦蹦跳跳的,哪里她都可以帮帮忙,就觉得很温暖。我给她取了个名字,叫联络员,承上启下。”
爱珺姐说:“我们小组的活跃担当,对于我这种在学习怎么变得更有趣的路上来说很需要这样的一些催化剂。我真的认为勇敢的发声真的是需要一份勇气的。还有就是特别感谢小辣椒承担了我们小组的统计(小组成员参与记录)工作。”
3.陌生与熟悉
这里指的是关于腾讯会议“小组讨论”功能的使用。以前参加其他活动都是被动加入小组,直接享受讨论即可。这次解锁新体验,以主持人的身份开启小组讨论。
首先,手机上是没有这个功能的。
其次,当共享屏幕时也看不到这个功能,需要队友合作。
第三,第一次分组设置好每组人数,最好还是默认随机匹配。手动分组比较费时间。后续分组会默认原分组。
从第一次什么都不知道,到现在可以较熟练的分组,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
【因为会员才显示分组讨论功能,所以特别感谢敏姐开启共练房间。】
4.幸运与信任
开营第一天的分享说了3个“幸运”,现在结束我还想用“幸运”来表达。
很幸运年轻但已学习、实践非暴力沟通3年;幸运这学期周三没有晚自习,可以集中精力参加共读;幸运被接纳和认可成为几十位陪伴者中的一员;幸运和敏姐、爱珺姐组队,共同完成八次陪伴;幸运小组内成员的支持,17位老师中有13位老师参加过共练,有7位老师参加过5次以上共练。
这些幸运背后全部都离不开——信任,自我相信和被他人信任,收到正面反馈后继续强化自我效能感,收到负面反馈后觉察自我不断改进。
11月9日,我在仰望星空伯乐计划组织的支持下,给陌生的老师们进行了《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分享,前一个小时在大家互动中介绍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后半个小时邀请愿意分享的一位老师作为案主现场同理(自认为达到了预设理想的效果)。分享这个事是表达:正是在共读和陪伴中增进了我对非暴力沟通的理解,才敢于向更多的成年人分享非暴力沟通,满足了我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生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