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斯11类不合理信念及相应的分析(Ellis,1967,1973)及解析
不合理信念11:
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这个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对应的分析:
人生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对任何问题都要寻求完美的解决办法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人们坚持要寻求某种完美的答案,那就会使自己感到失望和沮丧。
应用解析(本部分内容为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关于这条不合理信念,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就是“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这类的梦想。“科学家”本来是一个崇高、被人尊重的身份,只是因为童年过于单调的“梦想教育”灌输,让“科学家”成为一个类似于笑话和不认真的代名词。
分析和理解导致这种不合理结果的原因,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摆脱这条不合理信念带来的情绪困扰。
为什么本该被大众尊敬的“科学家”,要经历一段被大多数孩子嘲笑的过程,原因包括且不限于以下两种:
1.信息接受者——也就是学生们,在对未来尚不了解的时候,提前被灌输了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观点,让他们的眼界在未打开之前先变得狭隘,而狭隘视角会引起焦虑。比如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焦虑,因为在他们眼中,孩子的未来只有一个:好好学习,考进985、211等名校,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仅此而已。
不要小看视角狭隘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一些权威的社会型研究报告中,名校大学生的抑郁概率远远高于普通院校,甚至是没考上大学的同龄人。学业的“失败”让一些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接受“名校”不是唯一出路,而那些学业一帆风顺的学生,除非是有一个与自己内心期待相符的人生目标,大部分人经历的是“茫然的努力”。
按现在的教育制度和个人发展周期,狭隘的人生很快就会有答案。18岁左右是能否完成“名校”目标的年龄;就算念到博士,30岁左右也能看到工作的答案。答案揭晓之后的生活,因为一直没好好考虑过,人生难免进入暂停状态。
2.每个人的天赋和天性都不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为什么一些时候,“学渣”会比“中等生”和“优等生”快乐,是因为“学渣”是最早发现自己必须另辟蹊径才能生存的人,他们过早地放弃了必须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投入自己的人生。“未知”会给成长带来新的烦恼,也会让未来提前握在自己手里。
能成为科学家的人,哪怕是在教育环境好过以往任何时期的当代,也是凤毛麟角。面对自己不能达成的目标,“唾弃”和“轻视”是自我潜意识最常用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中外互通,比如在电影《复仇者联盟》中,绿巨人这样有“科学家”身份背景的超级英雄,形象上不如美队、黑寡妇、雷神等超级英雄。
人生的答案可以唯一也可以不唯一,如果过于强调唯一或不唯一都会带来情绪困扰,不如把每个已知的答案看做一把钥匙,用它开启属于自己的未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