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王阳明的学说,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反对朱熹的学说,与当时的主流不相符,所以被主流学者反复攻讦。徐爱为了维护王阳明,说了如下一段话: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一面之交,或尤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一、大道至简
王阳明的学问就是这样,看起来挺简单的,好像就:知行合一、心即是理、致良知。说来说去,好像也就是用这么几个原理在解释、贯通儒家千年的学问,这怎么能叫大哲学家呢?
这才叫大哲学家。
真正的大学问,不是纷繁复杂、无可摸索,而是用极简单的道理,解释极复杂的现象。朱陆之争中,陆九渊批评朱熹的,就是说他太庞杂,没有做到孔夫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一直在追求的统一场理论,也是如此,就是期望用最简单的模型,解释复杂的世界,达成宏观与微观、物质与能量、电磁与引力等统一。
哲学界也同样做着类似的努力,想用一种简单的理论,解释并构建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我是学计算机出身的,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如此之复杂,信息量如此之多,但其底层架构,真的就是负负得正,1+1=10,二进制理论。真是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语出老子《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所以,徐爱评价王阳明的学问: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二、大愚有时可若智
徐爱十余年还没学明白,但是社会上有的人,尤其是主流的学者,连听都没听、看都没看,就对阳明心学予以否认。徐爱描述为: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一面之交,或尤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
现在这些君子,和阳明先生一面之交,有的从来没听说过先生的学说,有的见面就怀着轻视偏激的心理,想在几句话之间、听说的几个传闻之中,通过猜度认为了解了阳明先生的学问,这怎么可能呢?跟随阳明先生的学生,听了先生教诲也可能会遗漏很多先生学问的精髓,仅仅见到表面现象。
这一段,和《论语》中子贡评价孔子那一段很相似,那一段是这样讲的: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
有人(叔孙武叔)说子贡比孔子强,这个传到子贡的耳朵里,子宫说:拿宫墙做比方,我的学问的墙也就肩膀那么高,别人从外面一看,就看到里面房屋有多好。我老师孔子的学问的宫墙,就好比有好几仗那么高,外人根本就看不到里面宫殿多巍峨,物产多富庶。
这里徐爱用了个典故,就是九方皋相马,传说伯乐老了,推荐九方皋继续给秦穆公相马,九方皋折腾了很长时间,说终于给穆公找到了一匹千里马,穆公很高兴,问马什么样啊?九方皋说黄色母马,结果千里马牵来了,竟然是黑色公马。秦穆公很生气,把伯乐叫来质问,你给我推荐了个什么人,是不是傻子,公马母马、黑马黄马都搞不清楚,还能相得出千里马吗?伯乐说,大王啊,公马(牡)母马(牝)、黑马(骊)黄马(黄)那都是表面,九方皋相马根本不看表面,只看马的本质是不是千里马,您试一试那匹马是不是千里马,不就知道九方皋能不能相马了。结果一试,果真是千里马。
我们学学问,都是外行,很容易看表面,看热闹,觉得这个学问高大威猛,就是高水平,这个学问没点包装,就是土包子。比如现在的畅销书,很多人特别喜欢看西方的这个理论那个理论,当作很牛的东西,其实细看看,几乎没有跳出几百年前的经典(我指的是西方的经典)。而一听说中国传统文化,总觉得看不上眼,没什么用。南怀瑾先生说,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的世纪。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越来越相信了。
倒是有些社会大牛,一听中国传统文化就说是封建,一听中医就说是巫术,说的还头头是道,惹人耳目还拥趸无数,其实影响挺不好的。我的话不太恭敬,大愚若智。
我们并不抵触西方文化,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特别是修身养性的哲学,我个人真是觉得应该从头继承起来,从小孩子抓起来。
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为了让阳明先生的学说发扬光大,徐爱就把阳明先生所教,抄录刻印形成《传习录》,并且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一起践行。这就是上段的最后一句:故爱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徐爱录下来,后人无数解释,哪一个是阳明先生的本来意思呢?可能无法确认。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莎士比亚自己也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所以,我们不必要在乎自己理解的是不是正解,谁知道正解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总不能把阳明先生从地底下拉出来问一问,就算拉出来问,他自己也不一定记得,谁能记得请自己500年前说的话到底啥意思。只要大家读了于自己的修身养性、工作生活有益,又何必在乎正解是什么呢?如今我马上开始要跟大家一起解《传习录》的正文,必然错漏百出,望谅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