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四季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本次《田家四季歌》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以“参观田家四季展览馆”为核心任务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圈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感受田园四季之美。总体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课堂生成了不少亮点,但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遗憾。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展览馆”的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布展”(圈画景物事件)和“赏画”(分小节欣赏)环节中,学生们自主学习,思维活跃。特别是在赏析“春季”和“夏季”时,他们能准确地抓住“花草蝴蝶”等景物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通过“采桑、插秧”等农事活动以及“归来戴月光”的诗句,深刻感受到夏天的“忙碌”与辛劳,并能自主引申出“早出晚归”这样的成语,实现了语言的积累与迁移。

最大的亮点出现在对“秋季”的合作学习环节。 对于“谷像黄金”这一比喻,学生们的理解呈现出可喜的多元化。他们不仅想到了颜色上的相似,更想到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形态之美,更有学生能联系到“黄金的珍贵”,体会到这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宝贵成果,故而内心充满“喜悦”。这种从颜色、光泽到情感价值的层层深入的理解,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比喻分析,是课堂生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为板书提炼“美、忙、喜”等关键字,更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尊重与升华。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由于在前几个小节花费了较多时间让学生充分探讨,导致对“冬季”小节的学习略显仓促,处理得不够深入。对于南方孩子而言,“雪后初晴”的景象缺乏生活经验,本应通过图片、视频或类比想象等方法进行铺垫和引导,但因时间关系未能有效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冬藏”之趣和农家“笑盈盈”的共情深度。

今后的改进方向是:一方面,要更精准地把控教学节奏,对重点、难点部分要留足时间,对非重点或学生易于理解的部分可适当简化,确保教学环节的完整与深入。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的內容,备课中需提前设计更直观、有效的辅助手段,如图文补充、启发式提问等,以弥补认知空白,让每个季节的“田家之美”都能在学生心中留下完整的印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