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了《教育人类学》的第五章、第六章。阅读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称之为“遭遇”亦或是“危机”的事情,中也间产生了一些内心波动,受到一些深深的触动。认真读完了这两章,但对于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到底怎么区分“遭遇”和“危机”还是模模糊糊,不是很理解。确实,这样的经典书籍需要深度的阅读,深度的解读和高人的引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读懂的。
下面就结合着自己的阅读,梳理一下自己的“新得”。
一、“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提出
博尔诺夫是精神科学学派的一员,他的教育思想以精神科学教育学为代表,同时,他也是一个兼容并包的人,结合着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形成的具有他自己独特见解的教育思想。
在西方国家因经历战乱变得危险、动荡不安的时候,博尔诺夫又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观点。
所谓“非连续性教育”的观点就是指,与以往教育家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不同,教育其实是一种非连续性的过程。博尔诺夫说:“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之非连续性形式”。故而非连续性才是教育之中的常态,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的会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困扰与阻碍,所以真正的教育其实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二、如何理解“存在主义哲学”
想研究博尔诺夫的教育思想,首先要理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更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我们可以借由一些观点来理解这一哲学思想,比如说 :
1.“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百度所得
2.“人类并不是简单地屈从和企图躲避恐惧和失落感,而是正视它,有意识的去触及它,从精神上坚持到底。”
可见,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它认为当人们在受到,外来的、突变的危机之后,人们并不会被打倒,反而会因为自身的坚强和乐观而战胜这一切困难。
3.“生存不完全等同于人类的此存,它只能在最高发展的时刻才能实现”。
这句话则表明了,人的存在本身也是无意义的,只有当人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在生存的基础之上进行精彩的创造,才能够实现人的发展。
4.“这种升华并不会导致一种稳定的持续状态,它只是在片刻成为可能,一转眼又消失,必须以不断的努力才能不断的在非真实中得以实现”。
由此我们又能够看出,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并不是永恒的存在,它只是在某些特定的状况因被触发才能够产生。这让我不由的联想到,存在主义哲学,也许更重视的是人们生活的当下。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得到的经验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人们在当下产生的一些思考和决策,很多时候会产生对以后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博尔诺夫认为教育当中总会出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教育效果大受影响,而这种影响因素不只是由于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法上的问题,或是因为某些客观环境。很多时候也是因为一些人们内部的原因。
所以如果能够正确的理解这种教育上的非连续性因素,就可能会对我们的教育上有新的启发。毕竟,教育过程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二者统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