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开始进入格物班100天的学习,第一篇文章是阳明先生写给周道通的一封信:《答周道通书》。这封书信比较长,内容也很丰富。主要讨论了立志、工夫和学问修养等方面的问题。从八个方面回答周道通的疑惑。也就是说阳明先生告诉道通从八个方面革除心中的疑惑。
第一个问题:立志要真切,就不会有困忘!
原文第二段:来书云:“日用工夫只是‘立志’。近来于先生每诲言时时体验,念益明白。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讲,便觉微弱,遇事便会困,亦时会忘。
周道通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平日用功,自己非常清楚,就是立志、择志之功。”他对先生说的这一点体会也越来越深。但是,他发现自己片刻不能离开朋友同学相互的砥砺。如果朋友同学在一起研讨讲习的时候,这个时候志向来就非常地清晰笃定,而且自己的志向可以不断地扩充,但是几天不与朋友讨论,便觉得志向就会微弱,遇事就会陷入困顿,有的时候还忘记了自己的志向。这是什么原因呢?阳明先生说:“工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
阳明先生说,做学问就是这样,只要持续不断,功夫到了成熟之后,你的体会就会有不同。当然我们做学问重中之重就是立志。你所说的这个困忘的问题,其实还是志向不够真切,如果我们的志向真切的话,怎么会忘了自己的志向呢?阳明先生这里也告诉我们,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立志,如果我们志向坚定,困忘的问题就不会发生。阳明先生接着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如果一个好色之人,他看到所谓的美女,他就立刻动念了,一下子就被色给拉过去了,就是因为他心意真切,怎么可能会有困忘的毛病呢?意思是当一个人真正立下了志向,如果遇到符合自己的志向的事,就会立刻去做,毫不犹豫,更不可能会出现什么困忘。
第二个问题:慎独!
接着道通说:“乃今无朋友相讲之日,还只静坐,或看书,或游衍经行,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养此志,颇觉意思和适。然终不如朋友讲聚,精神流动,生意更多也。离群索居之人,当更有何法以处之?”
周道通提出第二个问题就是离群所居之人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保持自己的志向。因为在一起的时候,志向还是比较清明的,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在一起,不与朋友聚在一起,这个怎么样才能够保持自己的志向呢?
阳明先生在这里,给他一个非常清晰的回答,阳明先生说:“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痒,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
先生告诉他,我们不管是一个人的时候,还是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痛痒自己知道,而且知道的一定需要自己去瘙痒。那么自己的事情还得需要自己去安排考虑,别人终究是帮不上忙,也更不能为你想出什么其他办法,当然自己的问题也不需要靠别人去给你想什么办法。一个人的时候志向不坚定,那么那一刻你知道了,为什么不去向着自己的志向去做呢?博仁老师说,在现实中,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的时候不要等、不要靠,立刻去改过,立刻去解决,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要特别时时警醒,一定要慎独。
实际上周道通应该是比较不错的。在没有朋友同学一起讲习,就只好自己静坐,看书,或者散散步。凡是眼睛看到的,身体接触的,尽量都用来培养自己的求道之志的,也觉得比较合适的。这里说的是一种修身养性,也是修行的方法,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的走来走去的。
先生又说道:“这一段足以验证道通你日用功夫的收获了,可以验证你的功夫水平到了什么程度了的。求道做学问做功夫大概也是这样去做的,只要不间断的做功夫,到了功夫纯熟成片的时候,自然又有所不同了的。”
阳明先生勉励要不间断的去做功夫的。我们求道做学问也不能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习感悟:王阳明在这段信中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正像道通信中说的:日用功夫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