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学习阳明先生的《与黄诚甫书》,这篇文章仍然是在谈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立志。原文的第一段。“立志之说,已近烦渎,然为知己言,竟亦不能舍是也。”阳明先生说,立志这件事情已经说的非常多了,甚至讲的大家都有些烦了。但是大家都是自己的,都是我的知己,还是不能不说。在诚意班第一课《教条式龙场诸生》,第二课《示弟立志说》都是讲立志,以及后续学习当中,与家人弟子的互动当中,经常提到立志。因为立志是致良知的根本所在,立志的重要性已了然于心。博仁老师在导读中说:起点决定终点,志向是否笃定,决定了我们能否致得良知,成圣成贤。
在诚意班每位学员都有自己的志愿,且每日功课中重温自己的志愿。阳明先生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向决定方向,志向引导人生。
每一个人都会在阳明心学的引领下,坚定的在朝着自己的志向不断前进,不断的努力,走在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上。当然,在工作生活巾,还是很多时候被自己的私欲所遮蔽。好胜心、私心、傲慢心不时会升起,而忘掉了自己的志向呢。《与黄诚甫书》再次提醒我们把我们的志向深深的印在心里,不忘初心,在致良知的路上继续前行。感悟:大志向需要大气度。最近为是否还参加冗后续学习纠结,家人也给了一些劝解,仍为拿准,决心未下。这让我体会到:气量是志向的基石,没有夯实的基础便没有高大的建筑。想想过去曾记得:民族英雄林则徐曾自书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诚意班学习始就知道。志向是舟,而气量却是载舟之水。唐太宗李世民早年便立下大志:“岂如家四海,日宇罄朝伦。扇天裁户旧,砌地翦基新。”意思是天子应以太阳为烛光、山川为窗,以四海为家。这等宏伟志向,始终没有让李世民飘飘然,反倒是以前无古人的容人气量,容纳异域少数民族,“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正是因为李世民有容纳百川之大气量,才使得唐朝短短几十年便显盛世。
自己也晓得,志向是高山,而气量却是拾阶之梯。在信息时代的当下,年青人往往志存高远。要说少年们往往血气方刚,遇见些小不平事,便怒发冲冠,糊涂行事。知名作家刘墉曾自叹,不敢和叛逆少年置气。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做事有顾虑;少年人荷尔蒙分泌旺盛,做事全凭感情,一不留神便坠入万丈深渊。作为一个老者,空有志向而无容人容事之大气,着实自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