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的《与杨仕鸣》其中心是强调了致良知。阳明心学是实用的学问,要在修炼上狠下功夫。每天都要不断擦拭灰尘,让良知之心越来越明亮,不光是大是大非,即使是小善小恶都能及时觉察,把恶念扼杀在萌芽状态。内心的良知之力才是生命的本源,应正本清源,格物致知。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时提出“心即理”,后来又提出“知行合一”,在五十知天命之年又提出“致良知”。“良知”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里“良知”是一种不经后天学习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规范。王阳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说的基础上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认为“良知”是心的本然状态,“良知”是伦理学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识的主体。“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有人说,“良知”范畴已演变为集本体论、功夫论、道德论为一体的最高的哲学范畴。
学习这篇文章后让我对阳明先生更加敬重。他在平定了朱宸濠谋反,却遭到张忠团伙处心积虑的诬陷,可正是这种逆境下,却推进了阳明心学的发展,并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可以说“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自己讲”的早期倡导的学说,到了晚年,他主要是提倡“讲自己”的“致良知”说。在他五十岁后到五十八岁去世这段期间,基本上他都是只论“致良知”,可以说“致良知”是对“知行合一”说的提升、发展和超越。
根据阳明先生的年谱看,写这篇文章时阳明先生已是抱恙在身,但他仍然不忘记教育学生要时时刻刻致良知。我们应该学习阳明心学的精髓,时刻省查克治,在事上炼,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