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仕鸣》第四段原文,所谓“此学如立在空中,四面皆无倚靠,万事不容染着,色色信他本来,不容一毫增减。若涉些安排,着些意思,便不是合一功夫。”
“虽言句时有未莹,亦是仕鸣见得处,足可喜矣。但须切实用力,始不落空。若只如此说,未免亦是议拟仿象,以后只做得一个弄精魄的汉,虽与近世格物者症候稍有不同,其为病痛,一而已矣。诗文之习,儒者虽亦不废,孔子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若着意安排组织,未有不起于胜心者,先辈号为有志斯道,而亦复如是,亦只是习心未除耳。仕鸣既知“致知”之说,此等处自当一勘而破,瞒他些子不得也。”
大意是:信中还说:“这门学问,感觉就像独立空中,四面皆无依靠,万事无法染着,万物信它本来,不容丝毫增减。如果涉及故意安排,加上些人为想法,那就不是合一的功夫了。”
尽管字句有时表达还不够透彻,不过这是你仕鸣自己的领悟,也很可喜。但是在功夫上要切实用力,才不会落入空虚。如果只是这么说说,未免只是比拟模仿,以后只是成为一个浪掷惊魂的人。这种情况,虽然与近世那些做格物功夫,在心外求理的人相比,其症状稍有不同,但是毛病的根源是一样的。赋诗作文的行为,尽管儒者也不会废弃,孔子也说过“有德者必有言”,但是如果刻意去遣词造句,那就是好胜之心在作祟了。先辈当中声称自己有志于此道的,也犯过同样的毛病,就是因为他的习心没有克除啊。仕鸣既然已经知道了“致知”之说,这些地方自然能轻易勘破,什么都难以蒙蔽你了。
感悟之一:要化除议拟仿象之心。按照阳明先生说的去践行,是三个不同的境界。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实践当中去践行,才会发现这其中的真正的道理。有的人读书、背书、理解的都非常到位,但是一遇到事情,就把书中的内容都抛之脑后,原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因此我们要静下心来,在事上磨,境上练,让知识内化成思想和行动,知行合一的本质也就应该在于此了。
感悟之二:再就是要剔除争强好胜之心。学习的目的是磨练我们的心境,提升我们的修为,而不是让我们与谁比一个高低,争一个输赢。若此是如此,便落了俗套。《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像这水一样无色,无味,透明,虽然普通,却能利万物,能容万物。
在致良知的道路上,我们遇到的问题绝不比杨仕鸣先生少,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警醒的心,时时刻刻知良知,事事处处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