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问书》最后一部分,信中又问:“致良知的学说,真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陆象山先生已于学问宗旨上理解得明白透彻,但为什么在‘知行合一’这一点上和先生您还有所不同呢?”
答曰:“对于‘致知格物”,自古以来儒者皆相沿袭同样的说法,故陆象山先生同样是沿袭了这个说法,而没有去怀疑罢了。然而这毕竟也是他的所见未能达到唯一之处,这也没有必要去掩盖。”
最后,先生又重复前面的话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如果‘知”的时候,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但并不是说‘知’的时候,只要明觉精察,而不要真切笃实。‘行’的时候,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但并不是说‘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而不要明觉精察。大地之化育,知心体原是如此,“乾知大始”,心体亦原是如此。”
阳明先生最后再次跟着友人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知行合一我们内心不能够真切笃实,就不能够真正的明觉精察。但是不能说知的时候只要明觉精察而不要真切笃实,我们行的时候其心如果不能够明觉精察,那么这个行便也不是真切笃实的行。
所以真切笃实去行的时候其心不能明确明觉精察这个行就不是真切笃实。并不是说这个行的时候只要真切笃实不要明觉精察,所以知与行只是我们致良知的一个发用。
当我们真正致良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是知天地万物之化育,所有一切都将以对的方式发生,这个时候没有问题,所以心之本体本来如此,乾知大始,所以心体原本如此。
博仁老师说:通过这篇文章有两个点需要把握:
第一个点就是:要确实在我们的致良知的这个心上下工夫,才能够真正体悟知行合一!
第二个就是放下对不同学说、不同理论的这种比较,争论、探讨、文字语言文意的这种分析!
我们要真正的去践行致良知,对所有的学问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