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江苏黑松林公司刘鹏凯创建的“心力管理”理论的核心,就在“用心管理,管到心里”和“心之所及,力之所达”这八个字当中。
所谓“用心管理,管到心里”,重点强调管理者要“用心”做管理工作,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管到”员工的“心里”;而“心之所及,力之所达”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管理者心里想到了,他的管理措施才可能到位;二是工作中的员工,只有心里想到要做或必须做什么事情,他的力量才有可能触达那件事。
说这个事情,是因为近期与两家企业在交流一个几乎相同的问题:管理者尤其是中层干部在实践中如何“践行”企业文化。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三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其他两项是企业领导和制度设计),艾森豪威尔在布置完诺曼底登陆的战略后说了一句话,现在开始我就是局外人了,表达了各级管理者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在交流这个问题时,我时不时会说起刘鹏凯在实施心力管理时用的方法,比如,在“聚心”工作中,刘鹏凯简直就是一个大“生活委员”,去家里看望生病的员工,去医院陪伴受伤的员工家属,请员工喝酒,帮员工去交通队要回被扣的电动车,帮员工的孩子解决转学问题,替员工举办拜师宴谢师宴······ “关爱员工要有酒有肉”,“我的工作是你的,你的生活是我的”,等等。
说到这里,如果认为刘鹏凯仅仅就是一个“大善人”,那你就错了。美团王兴有句名言“传统智慧其实把一些管理原则讲得很清楚:霹雳手段,菩萨心肠”,说的挺对。刘鹏凯也是这样做的,在“塑心”时,他的“霹雳手段”毫不含糊:让不认真干活的员工回家待岗反省,给会议室里摆放得乱七八糟的椅子拍照让大家“选美”,在燃烧不充分的煤渣堆上撒一把硬币、和员工一起讨论为什么知道捡硬币却不知道捡煤渣,在卫生责任区草坪上发现废纸团时不说话只带大家围着草坪走、直到有人发现废纸······这些,都是刘鹏凯拿来“塑造”员工敬业之心的办法。
在“种树不种菜”一文中,刘鹏凯讲了一个耐心寻味的故事:一个老人买了一块地种苗木,树苗种下后,老人隔三差五浇一次水,每次浇水的量也不一样。邻居不解,忍不住问老人。老人说:种树不是种菜,种菜只要几个星期就能收获,种树却是“百年基业”。我这样给树苗浇水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算不准,只有让树苗学会在不确定中自己拼命扎根,在土里找到水源,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每天定时定量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惯,根就会浮在地表,一旦停止浇水,树苗就会枯萎,即使存活下来,遇到狂风暴雨一吹必倒。
你看,“塑心”就像给树浇水,不能不管,也不能“惯着”。心力管理的“三部曲”——知心、聚心和塑心,讲的就是管理者如何“用心管理”的事情。所以,一个用心管理的管理者,必定是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践行者,他能“让每个士兵相信自己不会像狗一样死去”,同时也不会让他们变成肥胖的野鸭。这两个典故,且听我慢慢解释。
盐野七生在《希腊人的故事3:新希望》说:亚历山大及他之后的古代名将,如迦太基的汉尼拔,罗马的西庇阿、苏拉,还有凯撒,都曾率领数万名士兵出征,“他们从心底里懂得每一个士兵的士气将如何影响战果。让每个士兵相信自己不会像狗一样死去,这点最能体现领袖的价值”。
我理解,所谓“让每个士兵相信自己不会像狗一样死去”,一是他们都是常胜将军,往往用几百人的牺牲换取敌方几万人的伤亡,二是他们爱兵如子,能激发士兵的使命感、荣耀感甚至慷慨赴死的雄心。比如亚历山大,经常身先士卒走最艰险的地方,餐食与士兵们一样,没有地方支很多帐篷时和将军们挤着睡;作战时,亚历山大绝不会只下命令而自己不动,他总是一马当先冲在菱形骑兵队伍最前面,被称为“金刚钻”。面对一再劝阻的部下,他说:对我来说,你们不仅是最忠诚、最有献身精神的部下,也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们,有你们围在身边,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热爱自己的人生。你们的热情使我幸福,也正因为有我表现出的勇气,你们才会产生这种感情。
盐野七生说:战场上,“士兵们总能望见冲在自己前面的白色翎子,于是他们跟在后面向前冲。亚历山大从不把部下看成是一群面目模糊的人”。
不会让士兵死的悄无声息,了解部下,亲近部下,不把他们看做“一群面目模糊的人”。这,应该就是“用心管理”了吧?王兴和刘强东对待快递员的故事,可以作为例证。
据王晶的《王兴传:人生不设限》记载,王兴是这样看待美团骑手的——美团外卖小哥是一群“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城市新青年,靠自己的勤劳和智能化的连接技术,服务千家万户,激发出新的就业潜力,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在京东,刘强东做的更周详一些。在《刘强东自述:我的经营模式》中他说,“相对于用在和高管沟通上的时间,我与普通员工沟通的时间要多得多”。他出差到一个城市,会随机找一个配送站临时抽检,晚上就带着十几个配送人员一起去吃饭。“因为没有区域的管理人员在场,所以他们可以不用避讳地跟我聊任何话题。或许我记不住是谁说的,但他们说了什么我都能记下来”。在配送员的培养上,京东也是煞费苦心。比如从大学生中培养站长,必须先送满一年货,要吃苦耐劳,有责任心。这些人任职站长之后,更面临严格考核,通不过就会被撤换,如果一年内两次拿到的都是三星考评,就要被开除。
关于野鸭的故事,来自IBM的小托马斯・沃森,这是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中讲到的:
说有一个人,每年10月都喜欢观看野鸭成群地飞向南方。出于好心,他总在附近的池塘里扔些食物喂养它们。久而久之,一些野鸭便不再费劲地飞往南方了,它们就在池塘里依靠他带来的食物过冬。于是,三四年后,这些野鸭变得又懒又胖,再也飞不动了。沃森是从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书中看到这则故事的,他说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企业应该对那些“叛道英雄”采取的宽容态度,其主旨是鼓励创新。
我看到这个故事,想到的其实不是鼓励创新一类,脑海里首先映出的是许多企业里那些不思进取、混日子混工资的麻木和疲惫的其实不算年老的脸。当然,这些“脸”的出现,并不完全是自身的原因,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原因,在于组织和管理者的不作为,把他们只当做干活的机器,或者福特说的“我需要的只是一双手”。在管理者心目中,他们只是“面目模糊的庸众”,而不是一个个鲜活的、有待激发和持续引导的人。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说,一个人就是一个生命、一个活动的中心、一个活动的小单位。你必得承认他有他自己的力量;你必得尊重他自己的感情要求,予以适当的刺激,而导之于你所希望于他的活动——比如你对他有什么要求,这是最聪明的办法。凡事,你要利用他自己,不要不利用他。他认为,最好的文化,就是增盛人的生命活动的文化;反之,最不好的就是那减低阻碍人们生命活动的。
我感觉,那些忽略员工、漠视员工,不愿意在员工身上下功夫,不提供任何挑战性工作机会和成长机会,只是将员工作为“人手”的公司和他们的管理,就是让野鸭变“笨鸭”的过程,也就是在“减低阻碍人们的生命活动”。
好在,现实的管理中,在大量野鸭被“驯化”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许多野鸭一飞冲天的故事。
卡梅隆和奎因在《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说到丰田接管通用一个汽车生产厂后发生的故事:雇员们采纳了另外一种看待公司和自己角色的方法,于是,更高的生产率、质量、效率和士气从改变中直接产生。田涛主编的《枪林弹雨中成长·华为系列故事》,主要说的是华为市场人员的奋斗故事,这其中,那些“增盛人的生命活动”的力量喷薄而出:
范思勇说:布隆迪那段时间并不太平。有一次,我在餐馆吃饭,突然街对面就有手榴弹爆炸,然后一阵白烟过来,面前的食物全都蒙上了厚厚一层灰。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半路上被七八个当地人打劫,也不知道哪儿来的“洪荒之力”,一个过肩摔把身后已经扑上来的劫匪摔倒在地,自己成功脱围。第二天走在同一条路上,当地居民都对我竖起大拇指叫着“Jackie Jackie”,我知道他们看过中国功夫电影,知道成龙······最煎熬的是孤单寂寞,布隆迪是法语国家,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能说得上中国话的场合不多。跑项目、谈业务都常常是一个人,有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已经与世隔绝,都不会说话了。
大年三十那天,项目进入关键阶段,我一个人在酒店等待投标结果。还记得是当地的下午,国内已经是晚上了,我打开电视看中央台国际频道的春节联欢晚会。一个个节目,也许击中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一瓶啤酒没有喝完,我就趴在床上号陶大哭。“我一个人这么折腾到底是图什么?”我爬起来,立马给在国内的老婆打电话,告诉她:“我不干了,挺不下去了,我这就辞职!”没想到电话那边是老婆冷静的声音:“就这样走了,你真的甘心吗?项目拿下来了再走,我一定支持你。”面对老婆的反问,我逐渐冷静了下来。为了让我更好地工作,老婆不久后就从国内飞到布隆迪,开始她的“随军”生涯。
90后甘颖昆说:我接到代表处领导的电话:“要把你派到中非办事处。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一个人带着那边的几个本地员工去‘打天下’。” 在入职华为10个月以后,去管理一个国家办事处,我有些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领导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2013年4月底,我怀着忐忑和一鼓干劲来到了中非。中非国家虽小,相对大国来说,业务量不多,但工作却一点也不轻松。我刚去的时候,中非的中方员工,加上我一共四个人,本地员工也只有四个。但不久后,其他三名中方员工都因工作调动离开中非,我成了中非办事处的“光杆司令”。
中非的局势一直很紧张,经常发生枪战。有一次,子弹甚至打穿了办公室的墙。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势,来中非之前,还觉得很刺激,可见了真枪实弹的战争,谁都会觉得害怕。因为担心子弹打进宿舍,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把床垫铺在地板上,睡得低一些。每晚躺在床垫上,听着外面鞭炮一样的枪声,慢慢地,我反而把它当成一种特别的节奏,漆黑中,望着窗外的火光,数着枪声入睡。
我虽然是个90后,有时反而充当了“大家长”的角色。作为办事处唯一的常驻中方员工,很多时候,我需要比别人更坚强一些,如果我面对困难也退缩的话,人心就散了。
Austin说:宴会当晚,总统就坐在我的邻桌,背对着我,非常近。我当时看着总统近在咫尺的背影,真是心潮澎湃,心想,这是国家总统啊,胆子大点,还能上去寒暄两句,有机会还可以和我国内的那些朋友显摆——看,我随便回个头,就能见人家一国总统!这就是华为公司给我提供的平台,更不用说我每天都可以和CTO开会了。
那年我才二十七岁,这让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一下子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可以极目远眺,展翅翱翔,成就感非常大。
刘鹏凯在与一位朋友交流心力管理时说:与其让员工粗糙地缝制一件衣服,不如先让他认真地钉好一枚纽扣。成功管理的体现,不在于让员工每天干多少活儿,关键是看员工的“心力”修到何等地步,能否参与并融合于你的管理,是否有一颗全力以赴当家作主、做好工作的责任心。员工一旦有了参与和融合的意识,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会大大不同,对待工作就会一丝不苟,自动自发用心自己做、做自己,干什么都有劲。这个,大概就是“用心管理,管到心里”的功效了。
《孟子·离娄上》有一句话,“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他说的是统治者要“仁义”。当然,在企业管理中,仅仅有仁义是不够的,如果扩展一下孟子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如果管理者不用心,不琢磨管理问题,不去激发、塑造和成就员工,其实就是“播其恶于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