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人在提及《史记》中的名篇时,《项羽本纪》几乎肯定榜上有名,而《高祖本纪》,在文采和格局上就相形见绌。毕竟此本纪的主角需要完全的“政治正确”,即使是太史公这样以公正和良心著称的绝代史学家,也不得不做一些无奈的让步和变通。
《高祖本纪》里读来最尴尬的部分,是层出不穷的神话故事。
虽说历代开国帝王的开场秀里,来朵五彩祥云,召唤条伸龙,再天降个瑞吉,也算常事。只是到了刘邦这儿,各类神迹基本算是来了个全套:
先是刘邦他妈在怀孕之前,梦到和神龙交配。人家戴的绿帽子,都来自隔壁老王,刘邦他爹的这一款,来自隔壁神龙。
再有,说刘邦“坐股有七十二黑子”,我试着想象了一下,感觉吕后应该不是密集恐惧症患者。
还有,著名的路斩白蛇,被神秘老太尊称为赤帝之子;老婆孩子路遇不知名老者,被赞为贵人之相。
最有趣的,是“季所居上常有云气”,这相当于自带定位系统,这个高级的功能,除了大幅增加被对手锁定强杀的机会,和装逼之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用处。
俗话说:“实力不够,神话来凑。” 刘邦需要的神话分量如此之大,看来这实力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点。
-2-
刘邦和项羽,以个体而论,差距究竟有多大?
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了3岁,项羽比刘邦小了24岁。两人起兵反秦时,一位是白手起家的平民,一位是名门之后的贵族;一位是年近五十的中年猥琐大叔,一位是二十出头的英武青年才俊。
猥琐大叔奋斗半生,官拜亭长,说好听点是个游侠,说难听点是个混混;青年才俊初入江湖,锋芒毕露,助叔父拥兵八千,会稽起事,首秀即完成“百人斩”。
这么说吧,如果在战场上对阵,一方是项羽,一方是一百个刘邦……我会把赌注,下给项羽。
这个模式,类似于《三国演义》里的两军列阵,主帅单挑,输的那位,手下士兵掉头就跑。这在实际的战争中,是不靠谱的。毕竟士兵的武力值虽然渣,但双拳难敌四手,群殴的杀伤力还是很大的。把战役胜负的赌注压在主帅一个人身上,儿戏了点。
那换一个打法,一方是项羽带兵三万,一方是刘邦带兵二十万……我会把赌注,继续下给项羽。
还不行?楚汉战争,是一个长期的相持的过程,不能以几场战役的胜负下定论?
有道理,那再来。一方是项羽,需要连续赢十次才算赢;一方是刘邦,只要在十次里赢一次就算赢……我会把赌注,还是下给项羽。
以上,是我基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对双方武力值和军事能力的估计。
-3-
在如此大的个体战力差距下,刘邦还能取得对项羽的胜利,归功于功利主义在面对英雄主义时,所自带的属性相克的优势。
楚汉两军在广武相持数月,彭越一直在项羽后方造反,楚军面临断粮的险境。一向只愿在正面战场解决战斗的项王,被逼急了,也用上了以人质相胁迫的损招。
案板之上,沸水滚处,赫然是刘邦的老父亲。刘邦面对项羽的威胁,淡然道:“你我当年是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你要是煮了咱爹,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初看这段时,对刘邦的话语机锋倍感佩服。可转念一想,他所面对的,可是项羽啊。项王虽然不至于刚愎自用,也能时常听取他人的建议,但易怒是他一贯的缺点,因而他的从善如流,就好像段誉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作为当年的战友,也是当世最了解项羽的人之一,刘邦又怎会不知道,这言辞中投机取巧的小聪明,不仅不会让项羽进退两难,反而会激起他的怒气,杀之而后快。
事实的发展果然如此:“ 项王怒,欲杀之。”之后项伯劝阻, 项王从之,刘太公才得以逃过死劫。生死,仅在一线之间。
我相信,彼时的刘邦,已经决心把自己父亲的生死置于度外,包括吕后,从成为人质的那天起,就已经是刘邦计划中可以被放弃的部分。对于功利主义而言,成功,具有最高的优先级,其它的一切,都可以标价,可以谈判,也可以牺牲。
若干年以后,当已称帝的刘邦,在未央殿之上,为老父亲的寿辰摆足排场时,是否仍心怀当年的愧疚?
如果广武对峙时,被置于高俎之上的,不是刘太公,而是虞姬,项羽又是否会为了挚爱,放弃天下?
-4-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所思的,是项羽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豪气;而我此刻所思的,是如果乌江边的主角,换成了刘邦,他是否也会放弃过江的机会,自刎了事?
楚汉的荥阳大战,汉军绝食,面临全军覆没的绝境。汉军征战多年,伤亡惨重,直接对阵项羽时,无一胜绩。在这样的“乌江”时刻,刘邦选择的,是让城里的两千多名女子,披上铠甲,装扮成士兵的模样,出城当炮灰,被楚军肆意砍杀;再让自己的部将纪信,伪装成自己的模样,以二号炮灰的身份,吸引楚军的注意,而自己,撇下大部队,偷溜而去。
弱质女流和忠诚部下的无辜性命,在功利主义中,自然也是可以被毫不犹豫地牺牲掉的部分。
荥阳之战后,项王“诛周苛、枞公,而虏韩王信,遂围成皋。” 刘邦再次上演了抛弃手下的戏码:“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
对刘邦而言,英雄豪杰的形象,要之何用?忍辱偷生的选择,又有何妨?
在刘邦身上,我看到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的功利主义的经典案例。而对项羽来说,成功的目标并不具有最高的优先级,他始终放不下的,是英雄主义的节操和情怀。
如此,焉能不败。
总是忍不住幻想,如果项羽能像刘邦一样,放下面子,勇闯乌江,重振旗鼓,卷土重来,那个平行宇宙的里不一样的历史,将是如何的精彩。
只是,那样的项王,亦将不再是霸王。
-5-
极致的功利主义,除了放弃至亲、放弃尊严,还要放弃信义。
除了那帮从沛县起兵时就一直跟着自己的老班底们,其它那些后来加入的合作伙伴,对刘邦来说,都只是基于合同的契约关系,而这份合同,刘邦保留随时撕毁的权力。
众所周知,刘邦胜过项羽的关键一点,是知人善用。就像刘邦自己所言: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但这一点,在我看来,并非项羽的原罪,我在之前《项羽本纪》的解读中提过,这只是天纵英才如霸王者的必然属性。
而刘邦,虽然善于用人,但他对异姓革命战友们的集体“秋后算账”,尽显帝王之术中无情的、无信无义的功利主义。韩信和彭越,可以说是楚汉之战中左右全局的决定性力量,再加上英布,三大反楚悍将,均以谋反为名被杀。再者,燕国臧荼、赵国张耳、韩国韩信(另一个韩信),也均死于谋反。开国之后的谋反,频率如此之高,覆盖面如此之广,只要是异姓王,都难逃一反。究竟是有心谋反,还是被迫谋反,甚至是栽赃谋反?
想来最无奈的,还属刘邦的儿时好友卢绾,被疑随陈豨谋反。卢绾一直在等待刘邦病愈,希望澄清误会,可惜直到刘邦去世,都没能找到机会,只能亡命匈奴。
所有的信义、承诺、友情,在沉甸甸的天下大利面前,都可以弃之敝屣。
-6-
“成王败寇”,这亘古不变的功利哲学,现如今,爆发了更强的生命力。当《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这类成功学典范被无数人艳羡和效仿时,我们这个时代,英雄不再。
只是,人们所趋之若鹜的成功,是否真的有幻想中那般高于一切的意义?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注:本文为《乐读史记》系列第七篇:《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乐读史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