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有个词很火,我总是会在各种推送文章中看到它的身影,这个词就叫“社交牛逼症”,与“社交恐惧症”相对。
或许是这个词从名字中就能看出很厉害的样子,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社交牛逼症”迅速成为大家特别推崇的一种技能,就像《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一样左右逢源,情商高,社交技能满点,在人情社会中,这种人往往能争取到更多机会或者获得更多资源。我新入职的公司就有一个这样的人,她就像一个小太阳,特别爱笑,而且常常会主动和同事say bye。因此,她的人缘很好,大家都很喜欢找她,或许正是她身上的能量场很吸引人吧。
而与之相对的“社交恐惧症”人群则往往会躲在角落瑟瑟发抖,他们不擅长在人群中交际,社交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痛苦的,是一件极其消耗能量的事情。而我自己就是一个这样的社恐患者。虽然在工作中不得不面对人群,要与不同个性的同事沟通磨合,但一旦下班回到自己小小的出租屋,我就会瞬间满血复活,感到舒服又自在。对于我这样的社恐患者来说,即使是在不用沟通的下班地铁上,我仍旧会感到很疲倦,而这种疲倦是精神上的。
的确,“社交牛逼症”在社会上会更加吃香,毕竟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协作的关系,你再怎么自闭还是得走入人群中去交际。就像我宅了这么久,最后因为需要工作还是回归到了人群中,但一开始我也是有经历了很多阵痛的。有时候因为需要社交的需要,我必须强装外向,但转瞬我的灵魂仿佛升腾到空中在看着这个与人互动的自己,它开始自我怀疑,产生“这还是我吗”的想法,随即我开始了强烈的自我拉扯与撕裂,我感觉到体内的两股力量在斗争,但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暂时压抑下这种不适,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在生活中,社恐患者还会经历许多这样的时刻。豆瓣有个关于社死的小组,组内成员会在里面发帖讲述自己的社死经历。对于“社交牛逼症”人群,这样的经历完全不足挂齿,他们不会把这些放在心上。而对于社恐患者而言,这种经历完全就是噩梦般的存在,往往会困扰自己很久,然后就会陷入长久的内耗,而这种并没有带来任何结果的内耗最后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所以我觉得社恐患者有时候也需要学习一下“社交牛逼症”人群强大的心理。
不过啊,像我一样的社恐患者也完全不用丧气,相对于“社交牛逼症”人群,我们往往会更注重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的建设,很多时候人群中的交际其实是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不如更专注地享受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最后又是赤条条地走,所以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还是得学会与自己相处。
最后我想的是,不管你是哪类人群,你身上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地方,就像每颗星星虽然看起来长得一样,但都会散发出不同于别的星星、而专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