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者在练习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这些作品又是我们“学琴之路”上“绕”不开的困难。
只有合理、有效地将其解决,自己的演奏技术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今天宛与洛给大家分享一下,遇到难度较大的作品时,我们应该如何将其“攻克”?
一、首先需要合理“评估”自身现有水平与作品之间的差距
要敢于直面和挑战困难,同时也要量力而行。
所谓量力而行,也就是要在很清楚自身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难度符合预期的作品进行练习。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谈到过一个观点。学琴者进步最快的方式,是在自己的“舒适区边缘”进行“刻意练习”。
在不断突破“边缘”的过程中,自身能力的“掌控域”也因此变大。
所以我们选择的作品,并不是难度越大越好,而是要在自己“舒适区边缘”的程度。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符合这一标准呢?其实很好判断,就是在视奏这首新作品时,第一遍较为吃力,非常生疏地演奏下来;而第二遍,第三遍,则会越来越流畅、轻松。
这就需要我们学琴者在作品上多做尝试,多去试错,只靠眼睛看和脑子想,是没有办法准确判断的。
只有让身体“动”起来,在其中充分的“感受”,才能知道自身水平与作品的“契合度”。
二、在合理的“预判”之后,要调整好心态,即不用把它当作难度较大的作品
在选择好需要“打磨”的作品后,接下来我们可以先停下来练习。做好心理建设,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使之后的练习,更轻松,更高效。
只需在自己的内心“树立”一种想法即可,便是不把这首作品当作难度较大的作品。
把它看成平日里的练习曲,甚至是基础练习都可以。
这样的心理建设,也有助于接下来将其“拆解”,把它真正变成简单的作品。
三、制定计划,“拆解”作品
将关于这首作品的练习,“拆解”到每天的练琴计划中,只需要把握住两个要领,这样就会练习得非常轻松且有效。
①一定要简单,易于完成
简单的任务,在练习时会“上瘾”,不知不觉就养成了“连续性”的习惯。
虽然整体上是一首难度较大的作品,但是“拆解”之后,放在每天的练琴任务里,则变得十分简单。
比如每次只需要练习其中的一个很小的片段就可以;或者练习得稍微熟练之后,在“卡”节拍器做提速练习时,每一次只提5的速度便可。
②和“连续性”、“好心态”相比,练习周期则并不是那么重要
只要能够顺利、轻松又连续地完成练习,对于这首作品所耗费的时间周期,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时间长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毕竟,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
四、在执行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练习情况
所做的计划,毕竟更多地运用了头脑的思考,总有主观上的、把握不太合理的地方。
而身体上的感觉,更多则来自于实际的练习过程。也只有具体的感受,才可以使学琴者真正明白其合理性。
所以,我们需要在执行自己的练琴计划时,不断地根据现实“反馈”,作出调整。
得到“正反馈”,保留经验,继续沿用;得到“负反馈”,及时修正,改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