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做简单的事情会让我们感到心情放松,也很容易就让我们坚持下来。
甚至都不用坚持。养成习惯以后,每天“条件反射”式地就去完成了。
所以,能够把一件困难的事情,变成简单的事情,是做好这件困难之事的唯一解决方式。
练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事情本身的难度我们无法“修改”,只能调整做事情的方式,从而降低难度,将困难任务“转化为”简单任务。
一、将困难的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目标
“拆解”之后的任务难度,一定要符合轻松完成的程度。
比如,每次练琴时长为20分钟,练习内容是基本功训练加上一首学过的作品即可。
首先,时间短,学琴者不会有疲劳感。
其次,练习内容简单,只是一些基本功加上一首作品。学琴者不会有心理负担。
最后,难度小。基本功每日都会练习,自然非常熟悉。学过的作品,在熟练度上肯定是具备一些的,不用再花费太多时间读谱与视奏了。
以上所分析的这些,都是在原本的基本上,不断巩固和迭代的过程,也就是在做“刻意练习”的过程。
每天的不停积累,只有通过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显露出明显的提升效果。
看似时间很长,但其实每次练习时,要练的内容不是很多,所以可以轻松地坚持下来,甚至是开心地“享受”下来。
任务“拆解”法,把一个困难、棘手的事情,变得简单了。它不仅改变了任务难度,更改变了学琴者的心态。
二、对于演奏中的“指法”问题,要多思考,然后取“最优解”
我在进行乐器教学时,会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多去主动思考,而不是我将答案与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
这样,学生在下次练习时,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自行解决,而不是转头再去问我。
对于很多乐器的“指法”,在实际的演奏作品中,如果不积极思考的话,很容易给自己的演奏增添麻烦。
我教学的两种乐器(钢琴与竹笛)中,经常会有这些问题。
比如,在有些钢琴的乐谱中,一句乐句的音符上方没有标记指法,或者只标记了少量的音符指法。
因此对学琴者的“自由发挥”空间就比较大了。
但“自由发挥”不是让你乱发挥,不能给自己的演奏“自找麻烦”,从而选择了一种“别扭”的指法。
例如手指有时会“拉开”过大,有时则“挤在”了一起,有时又会反复“穿指”等……
为什么不好好思考一下,选择一个让自己“舒服”的“指法”呢?
边思考,边尝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找到了“舒服”的演奏方式。
又如竹笛。在有些乐句中带有“颤音”技巧,此时两个相互交替的音符,它们的指法都是需要同时“开”与“闭”很多音孔的,因此做“颤音”技巧时就会非常麻烦。
我就告诉学生,没必要非得和上方的这个音形成反复“交替”,因为它的“指法”复杂。
可以与比这个音再高半音的音符产生“交替”,因为这个音符的“指法”非常简单。
虽说从听觉效果上,可能有些“改变了味道”,但只要具备了颤音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能够顺畅、轻松地演奏,那就是可以的。
简单的方式使我快乐,使我不再忍受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