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正在读一本《正面管教》这本书。昨天下午读到那篇叫“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去感悟,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加重要。
我们平时说话的语气往往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羞辱地语气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还会把本来的“逻辑后果”变成无法达到长期积极效果的惩罚。
如果一个孩子把牛奶洒到了地板上,本来逻辑可以这样解决,应该是让他清理干净,只要大人以和善而坚定的话语——比如,“哎哟。你该怎么办?”来引起孩子的注意,这就是一个逻辑后果,问孩子该怎么做要比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怎么做。
我们告诉孩子怎么做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以尊重的态度让我们的孩子参与,则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
阿德勒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概念,为我们增进对孩子和我们自己的了解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价值深远。若没有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态度,则学到的方法就会沦为对孩子的不尊重。假如我们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呢?”结果是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
孩子的未来是社会人,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他们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长的信念。而当他们处于求存的时候,就想努力地想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德雷克斯说:“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举个例子,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带着刚出生的弟弟从医院回到家里,老大发觉妈妈给与弟弟很多关注。糟糕的是,老大将这样对妈妈说:“这样意味着妈妈爱弟弟胜过爱他”。这并非事实。但老大的看法比事实更重要。
老大的目标是想要重新获得他在妈妈心中的特殊地位,他错误的以为要想得到妈妈的爱,只有把可能会需要奶瓶,把臭臭拉到裤子里,并且爱哭,就能够重新获得母爱,结果是适得其反,妈妈对此会感到沮丧、很厌烦,而不是充满爱意和亲切。
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是在试图告诉着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感、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
当你去处理这样隐含着想法,而不是针对不良行为做出反应时,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德雷克斯常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我们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剥夺了他们自己亲自去体验发展出来的能力的信念。我们该做的是需要孩子依靠自己,哪怕做的不够好也没有关系。
这一点我在舟哥刚会走路的时候,就有意识让他自己去洗澡、我就坐在边上给他打打下手;他要拉臭臭时,就排着一排凳子,让他自己扶着去,拉完臭臭下意识的培养他把小马桶的抽屉抽出来倒进大马桶冲掉,大人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太小了,其实这个时候小孩好奇心正浓,也乐意去干,我们在边上夸夸他做的好就够了。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太多的大人只是“责备”孩子,而不是承担起他们自己应尽的职责。正面管教通过促进社会责任感,更好的帮助大人和孩子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很多大人却不知道他们为孩子所做的事情其实是孩子自己本来就能做的。请问父母们,你们为孩子做的多少事情,是仅仅为了图省事,而不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孩子通过自己动动手就能感觉他们自己的能力呢?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而感到羞愧。其实大人也都并不完美。我们需要达成的是,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对“不完美”的信念。可是每个都在这样要求自己和别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太多的孩子因此变成了“讨好型人格”我就是案例,以自己的自尊为惨重代价去取悦父母,取悦别人。
我们勇于接受“不完美”的榜样,以便孩子从我们身上看到犯错误确实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让孩子知道从中学到了什么,是很有益的方法。
当我们把犯错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坏事的时候,把犯错看作一个学习机会的时候,承认错误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从中学到什么。”自我原谅也是一个承认错误的因素。
大人们有没有注意过当我们愿意道歉时,孩子是多么善于原谅我们吗?我在舟哥十岁以前因得了产后抑郁,情绪变得很不稳定。每次发完脾气之后,孩子就被吓得不轻,战战兢兢,我自己事后也会心疼孩子而流泪,但又做不到克制自己。当孩子到了十岁的时候,他看着妈妈也是爱他,说出了自己以后会越来越乖,不让妈妈伤心时,我震惊到了,就想着要自我成长。
随着舟哥越来越大,寄宿学校时。后来我去学习改变自己,当时在会场上我就直接给儿子发了个信息,说:“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儿子当即就给我回复了,“妈妈你怎么了?”大人们可知道,当我们俯下身子道歉时,孩子们几乎是会说“没关系,妈妈或者爸爸。”
孩子们可能一分钟以前还对大人的不尊重行为感动生气和憎恶(而且很可能正是大人应得的),而一旦大人说了一句“对不起”,孩子就彻底原谅了。可见我们的孩子对大人的爱远远超过我们爱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