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直寄人篱下的刘备从来就不甘于寄人篱下
袁术在淮南称帝不成,要经过徐州往北投奔袁绍。朝廷(曹操)派大将朱灵、路招等领兵去徐州截击袁术,委任刘备做统帅。刘备尚未到徐州,袁术病死。刘备屯兵下邳,遣回朱灵、路招,袭杀徐州刺史车胄,聚众数万人,派人与袁绍联络,开始与曹操分庭抗礼。此时,曹操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先是派兵讨伐,不敌刘备,于是放下袁绍,亲自率兵东征刘备,刘备大败,关羽被擒,刘备逃奔袁绍。曹操“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转过年来,刘备南下荆州联络刘表,脱离了袁绍集团。时为公元201年,刘备41岁,诸葛亮年方二十一,居家读书。
综上,刘备南下荆州时也算是一个大官了,汉宜城亭侯、豫州牧、左将军。所以,之前逃奔袁绍时,受到了袁绍隆重接待,“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之后南下荆州,刘表接待也很隆重,“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只是,此时的刘备依然兵少将寡,没有自己根据地,仰人鼻息,处境虽不艰难却是相当尴尬。
耕读于南阳的诸葛亮,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对刘备南来荆州一事,也许不是第一时间就能得到消息,但刘备先屯新野后驻樊城,均距南阳不远,一段时间以后,诸葛亮肯定是知道荆州来了刘备这么一个大人物。当彼乱世,耕读之余,有心的诸葛亮定会手把尺秤,将天下英雄逐个丈量,刘备肯定是被丈量者之一。
刘备的前半生,从镇压黄巾起家,依靠公孙瓒,到被吕布打,与曹操联合。与袁术打。与曹操分裂,与袁绍联合、分裂。后来一直被曹操追着打。一句话概括就是:颠沛流离。难能可贵的是,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江山为己任,打的旗号始终是为国(朝廷)为民。因而,虽然半生颠沛,但在社会面,却是赢得了仁义之师的口碑。
当时人们对刘备的评价,后世流传最广者,便是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曹操认为,在那个时代,能当得起英雄的,只有曹操自己和刘备二人。
不知道曹操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番话,当然不会是在什么正式场合,应该就是在青梅煮酒、喝茶聊天时,曹操为了笼络刘备,私下里对刘备示好时说的。
曹操喜欢评人,面对孙权的舟船军伍,也曾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对于刘备和孙权,曹操说的都对。然而,说的对,不代表说的准。
关于刘备,当时给的比较准的评语,应该是曹操的一位军事参谋,此人名叫裴潜,原是刘表的部下,在荆州曾和刘备共事。《世说新语》载:曹公问裴潜(曹操定荆州,以为参丞相军事)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心,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是为一方之主。”(意为如果让他占有中原地区,会把人心搅乱,社会就不大好治理;如果让他驻守边境扼守险要,那么他就能成为一方的霸主)。
之所以说裴潜的评语更准确,就因为,裴潜评说的,刘备基本都照做了。刘备在中原地区能搞事,在边境地区能成事。后来,果然乘边守险,建立了蜀汉政权,成就一方霸主。然而,成就一方霸主后,他国眼里的边境地区,也就成了自己本国的中原地区。再要搞事,那结果必然是“不能为治”。蜀汉立国之初,刘备执意率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孙刘联盟破裂。这回等于是在自己的地盘搞事,终于败退永安,一病不起。这是后话。
刘备来到荆州的第六年,三请诸葛亮,此时的诸葛亮对刘备的过往及其现状应该都是清楚的。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所感,对刘备的未来也是有所期待的。“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从此,鞠躬尽瘁,帮了先主帮后主。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刘备在荆州住了七个年头,获得两大成就,一是请出了诸葛亮,二是生下了刘禅。(本文推算,刘禅应是生于公元207年,正是刘备三顾草庐的那一年)
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的刘备,只能算是一个冒险家、投机政客,典型的机会主义分子,只想带着自己的小集团在汉室朝廷中做高官,挣功名、得利禄。见过诸葛亮之后,刘备集团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隆中对为刘备挑明了前进方向,是诸葛亮出山之前送给刘备的一个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