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在2班继续教授《桃花源记》这一课,一整节课就解决了一个问题:依据文中作者对桃花源的描写,请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桃花林的景、人、事。(设计意图:经过孩子们的想象,充分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和社会风尚,可以进一步对本文的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感受,也更有利于理解陶渊明美好理想的寄托。)
有了上节课的小片段写作经验铺垫,孩子们的表现出人意料。以下是他们的成果,记录整理如下:
学生1:平坦空阔的土地上,一排排村落整齐地排列着。远眺时,村落之间小溪交错,粼粼波光折射出天空蔚蓝的色彩。肥沃的土壤上农作物长势茂盛,一片明晃晃的绿色入眼,只觉得能闻到农作物所散发的阵阵香气。排排桑树、竹子交错穿插在村落,更显生机。泥土的田间小路相通,伴着邻村的鸣叫声悠悠转醒。男男女女拿着工具在田间辛勤劳作。老人闲坐于木门前,小孩子们三三两两的蹲在桃花下玩泥巴,每个胖乎乎的脸上沾染上斑驳的泥印,随着落花铺满地,白丝与青发在清风中交杂,拼凑出个个笑脸。
学生2:百花绚烂,孩童或戏秋千于林中,或放纸鸢于空地,或三五成群。汝追吾赶,追蝶忙。暖风习习。花香缕缕,柳浪与黄莺对答,小桥与流水嬉闹。风吟过树梢,飒飒作响;暖阳掠过草地,蝴蝶轻拍花朵,漫舞飞扬。田间耕作的人们,时而直起腰。见孩童嬉闹,脸上逐渐露出笑意。老人睡在摇椅上,前后摇晃,感受着暖阳的爱抚,怡然自乐。
学生3:向远望去,一片粉红色,那是一颗颗朴实无华的桃树,在小路两旁矗立着。空气中可以看到弥漫着烟雾。那是什么,一股股浓烈的香味沁人心脾,其中也掺合着马蹄上奔跑的青草味。伴着春风向北飘动,小鸟站在枝叶上吸食着春天给予的露珠,像满足似的,嘴里飘出一列音符,歌唱着,大雁也依傍着屋檐哄着自己的孩子睡觉。阳光迷茫了我的眼睛,春风拂过了脸颊,略过手心,很暖,很暖。
……
孩子们这写的不仅是陶渊明理想的的桃花源,更是自己的心目中的桃花源。但是,这样的桃花源并不存在,是当时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内心内心理想的寄托。虚实对比,大家对当时社会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看大家意犹未尽,达到了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此时我迅速打开网页,播放课前准备好的陶渊明的纪录片,短短9分钟的视频,让大家唏嘘不已,陶渊明的一生坎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让人肃然起敬!以这样的方式,李清照,苏轼,叶嘉莹,陶渊明都已经走进了他们的心。
在备课中尽量调动一切资源,让中华传统文化名人在学生心里扎根,是逐渐培养孩子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