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是怎样产⽣的》是声⾳单元的第⼆课。在本课教学中,探索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同学们想出了多种办法。有拉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这样⼀个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学⽣的发散性思维。在学⽣确⽴探究主题⽅向的基础上,进⼀步确⽴并主动提出了“声⾳是怎样产⽣的”这个科学课题,让学⽣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的创造性。
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橡⽪筋在搓、摩擦,拉伸等⽅式下也会发出声⾳、与实验预想的结果,即想让探究结果指向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的这个结论存在问题。学⽣只能判断橡⽪筋拨动后这种明显的往复现象或者钢尺的上下运动为振动,⽽⽆法判断摩擦、揉搓等这种微⼩的振动形式。误认为物体发声不一定要振动。还不太理解物体是通过振动发声的,没有真正了解到振动的意义。
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音叉,鼓面,地面,桌面发声时有什么变化。回忆夏天集体跑步时尘土飞扬的场景,老师生气时拍桌子的场景,敲击音叉后去摸一摸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同学们很快就能得出发声时这些都在振动。得出结论后适时追问,如何让振动的现象更明显,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在鼓面上放细沙,纸屑。
通过给孩⼦解决掉⼼⾥的疑惑,孩⼦们才能真正的理解振动,理解声⾳是振动产⽣的这句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