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丫发来私教邀请的时候,我知道我没办法拒绝。一来出于对小丫的信任,二来对这种形式的对话也比较新奇,想体验一下。
一个多小时的教练对话,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很多时候都很难弄清楚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开始对话前,我对自己的问题很确定:想要拓展自己的人脉网络,却总是在内心和行动上有所矛盾。想要达成的目标是:聊完后让我知道对我来说这是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拓展人脉的具体方法(可能后者才是起初的目标)。
事实上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小丫都在不断的和我澄清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每问一次,我都特别凌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对于起初想要获得拓展人脉的具体方法的目标,也被小丫寥寥几句开场白就打趴了:我不会提供给你任何具体的方法,所有的答案都是通过我的提问你自己得出的。我一想也对,如果是想要具体方法的话,我可以去看一些工具类书籍,不需要来找私教,那就转为探讨内心吧!然而后期的目标又在“成就感”、“影响力”、“证明自己”、“不留遗憾”等话题里来回打转。突然发现,人要想问一个自己很清楚的问题,原来这么难。
别看小丫一直在和我澄清问题,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我自己在讲述。而小丫在必要的时候轻轻抛出一个问题,我都觉得很费脑。在这场教练对话中,有那么几处明显特征,让我感触颇深。
一、小丫留给了我足够长的思考时间。正常的对话都是你来我往,甚至倾听者会急于给出回应。然而在我自己以为自己说完一段话,等待小丫回应的时候,她只是静静的看着我,沉默到让我自己非常尴尬。不得已,只好思考如何继续说下去。而小丫就像一个静静观察猎物的猎人,每一个微小之处都不放过。这个时候我有一种博弈的心态在其中:看谁先开口。结果每次都是我输。
二、多次询问同一个问题。在一般的对话中,一定不会出现同一个问题反复出现的情况。就像小丫第一次问我:“你觉得这样做了之后的意义是什么?”我马上给出了回应。然而过了一会儿,她又再次抛出了这个问题。我的心理活动是:她这是忘记她问过了吧。于是稍微修改了一下话术,又把第一次的答案重说了一遍。第三遍再次问我的时候,我开始不淡定了,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理解她的问题。没想到的是还有第四遍第五遍,我发现自己丧失了理解问题的能力,只能往更深层更背后的方向走。当时的心情如下图:
三、没有评价只有反馈。由于自己整场都处于煎熬中,我就想把球踢回给小丫,就问她对我的评价。她的一句话又启发我站在了更高的高度:“没有人有权利去评价别人,我只能给你我的反馈”。能够说这句话的人得是有多么强的包容心呀。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主观去评判别人,比如那些网络喷子,仅仅靠着自己的主观臆想,在没有周全的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理直气壮的占用着公共资源,评判着别人,引导着他人的价值观。所谓的“言论自由”被他们当成了煽风点火的手段。
在整场对话中,小丫从来没有评价过我的是非对错。可是在最后,我竟然发现,我给自己从小就设立的理想人设(做一个强势果敢的女强人)被推翻了,更符合我的是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形象。
我就像一个洋葱,而一层一层剥掉洋葱皮的是我自己,边剥边流泪,继而越来越看清自己的内心。但若没有小丫的反馈,我可能会在剥皮的过程中随时停下,就此打住。毕竟,人都会天生避开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