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24—29
1.在某次研究会上
前三段批注:一个个学生的发言,要使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产生出来。而不仅仅是对一个个发言的一一附和、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也就是学生已说过的,老师不要在说,要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
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很有必要返回到阅读教科书中去,一节课中若干次反复的阅读。
批注:不只是阅读教学,其他科也是如此。要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2.应对的身体
自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在黑板上板书时,脑子里却在考虑下面怎么办呢?不管是在面对黑板,还是看学生都在边考虑怎样推进教学,边倾听下一个学生的发言。授课者虽然在嗯嗯的点头热心地倾听着学生的发言,但是发言的学生却不觉得老师已经把自己的话听进去,这就《教学勇气》中描述的气泡中老师的话。
批注:不管怎样,以后都要专心的、全部的接纳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想法,因为倾听无声语言比有声语言更重要。
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投球练习。接住学生投来的球,哪怕是发来的投偏了的球,下一回合学生就回奋起投出更好的球。不要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要去想办法准确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球”,与那些倾心投球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如果教师不擅长接球,更应当专心一意的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3.理解学生的发言意味着什么
在理解人的话语时的“理解方式”,却并非止于理解其说话的内容。
批注:作为社会人可能人人都觉得是这个理,其实课堂也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更应该这样去做。
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如果在课上,教师总是被“下一步怎么办”的观念束缚着的话,那是不可能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的,也就是根本接不住学生发来的球。
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批注:要专心的、全部的接纳学生的发言,而不是仅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要用自己高超的接球技术接住学生从任何角度发来的球,与学生共度课堂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