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生命科学的发展,最大的感触是人们不断思考和追寻想要的答案,无论认识是对是错,至少存在思考和对生命的好奇。对于前人的思想,一代一代的人们并未全盘接受,总是在不断证伪,推翻,精进,这种精神很值得钦佩和学习。对于世界,常存好奇,是保持热情,乐观不可或缺的优点。
生命复杂又美丽对于生命科学,记忆中还停留在高中生物。而现在的阅读,似乎冥冥中跟着作者有一种探究生命本质的思维方法,逐步学习这个系统的规律,很喜欢这种破案式的阅读体验。虽然只学习了一点,但是已经感受到生命体的复杂和美丽。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所存在的底层逻辑和普遍规律是值得人们去发掘的。
各类学科是相通的正如生命体的规律不会背离物理学规律一样,关于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是结合多种科学体系而进行的。无论是薛定谔所提出的“生命是以负熵为生”,还是作者所讲到的“ATP是能量货币”,都让我们看到了生物学教育打破学科壁垒的进步。
生命起源于海洋,这个说法很久以前就存在于脑海,想象中也总是一个单细胞生物游来游去,却从未思考过,即使是一个细胞,它是从哪里来的?从未思考过组成细胞的物质来自哪里,能量又是从哪里获取,而海洋,究竟提供的怎样的环境,才让生命出现。读到海洋热泉口这里,才真正明白了,这份天然的离子浓度差,结合偶然机会下诞生的ATP合成酶,生命的发动机就可以运转了。当我们思考为什么生命要以这种形式运作时,或许应该转换角度,是因为这种运作形式的存在,才会有生命的诞生。很多事物并非具有脑海中的因果关系,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运用逆向思维就可以迎刃而解。“三四十亿年,弹指一挥间,当今天的你在饱餐一顿出门上班,穿上跑鞋开始运动,坐上飞机飞向远方的时候,在幕后默默支持你的,仍旧是氢离子永不停歇的流淌。”这种感觉就好像自己的存在,是生命进化发展了这么久,体内各部分共同协同工作的成果,而不仅仅是自己。三、在学习了构成生命的前两个要素——物质和能量后,这周我了解到了生命的自我复制。在变化的地球环境中,生命抵抗意外的能力非常弱,而自我复制,既让生命在变化的环境中仍旧有足够的个体数量,而且不够精确的自我复制,让生命有可能逃脱自然历史上的环境变化,存活下来。生命出现和存在的根本在于环境,正如不同的商业环境会出现不同的商业模式,每个企业都想要永续经营,但是前人在试错中所得出的商业模式并非适用于现在的环境,没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来适应环境才有长久存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