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统编教材编排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体现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时代比较久远,学生很难体会文中人物的做法和想法,如果教师不能有效的引导和挖掘,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教学价值就不大。鉴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存在较大难度,一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一个粗瓷大碗》这篇课文时,我结合寻甸本土红色革命文化,选取相似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类比中深化学习行为,提升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力和包容力,基本实现了以下三个目标。
一、在相似文本的对比阅读中,促进了学生对人物美好品质的感悟
《一个粗瓷大碗》中,赵一曼把自己吃饭的碗送给新来的战士,体现的是她关心战士的美好品质,最后又把小通讯员好不容易找来的粗瓷大碗送给七班当菜盆子,更是她舍己为人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小军号》是红军长征路过寻甸时寻甸普通百姓照顾小号手,小号手以小军号赠别留念的感人故事,与赵一曼的故事有着相似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革命战争时期,一个是舍己为人,一个是不忘百姓恩,一个以粗瓷大碗凸显人物品质,一个以小军号凸显军民情深。学生在故事对比阅读中,同样能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品质在熠熠生辉。
二、相似革命故事的类比阅读,能引发学生探索文物故事的好奇心
中央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一个粗瓷大碗,记载着赵一曼的一段动人故事,一个小军号,也谱写了一段动人的革命佳话。寻甸柯渡文物纪念馆里,陈列着许多红军长征时期留下的珍贵文物,在这样的的融入式教学中,学生的好奇心拉满了,尤其当我呈现了八音钟、腰刀、马灯等图片是,学生的眼睛亮了,他们不大相信这些原本应该储存在中央军事博物馆里的文物,居然能在咋们寻甸看到,纷纷表示一定要到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去参观一下,收集这些感人的故事。
三、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与本土红色革命文化类比中,加深了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
《一个粗瓷大碗》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小军号》的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不同的背景,代表着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通过两个故事的阅读,学生了解到中国革命经历了对外战争和内部战争两个时期,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创伤,今后会更加爱好和平,并努力成长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栋梁之材。
四、本土红色革命文化消减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陌生感,赓续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
身处于二十一世纪的的孩子们,离革命战争年代比较久远,光靠学习课文、从书本中去了解革命文化显得有些单薄,有本土红色革命文化的融入,能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遥远革命文化的厚重,通过参观本土红色文化纪念馆,能近距离触摸到久远的革命历史文化,既能唤醒他们的爱国意识,更能引发他们的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在“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理念引领下,主动投入到书写中国历史新华章的队伍中。
结语:
“学史增信,以史为鉴”。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革命文化题材教学新思路,从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始,将本土红色革命文化有效地融入到相关课文的教学中,以此来更好地传承中国的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革命精神,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